地方官員獲“拆遷綽號”是一面鏡子
關于“拆遷”,我們已議得太多,很多強拆遷的動力,來自于權力與資本交媾,共同謀利。拆遷可以帶來土地財政收益,可以對GDP增長有直接拉動作用,可以讓地方官員用“短、平、快”操作便顯現(xiàn)任期政績,所以某些地方官員便樂此不疲。
“拆遷綽號”是給強拆遷留個記號。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中出現(xiàn)征地拆遷是一種必然現(xiàn)象,但當征地拆遷變相成為利益集團和個人謀利手段和官員政績時,就發(fā)生扭曲。個別地方政府往往淪為某個利益集團權力尋租的對象,令公共權力為少數(shù)人服務,進而侵犯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失去了民心。
“拆遷綽號”是群眾無奈的抗爭。盡管新的拆遷條例出臺至今,強拆遷事件并沒有停止過。一系列強拆與血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說明土地爭奪戰(zhàn)已經(jīng)到了白熱化階段,地方政府需要通過土地拉動GDP、拍賣出高價彌補財政不足,房產(chǎn)做為個人最大的資產(chǎn),所以在被強奪之時以命相搏屢見不鮮。
拆遷越來越成為中國建設法制社會的突出難題。當前,由于CPI高企,民生多艱,社會矛盾有激化的可能,政府的一言一行為普通百姓密切關注。隨著公民法制意識的提高,“找政府的茬,糾政府的錯”時有上演。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行政行為不以法律為準繩,不謹言慎行,卻自說自話、武斷粗暴,則往往招致百姓的反感,釀成公眾事件。
“拆遷綽號”是一面鏡子,是一記警鐘。拆遷的糾紛與矛盾已經(jīng)越來越凸顯中國法制社會建設的復雜性與困難度。我國《憲法》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凡是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都是違法的。要防止“拆遷悲劇”,需要綜合治理。首先必須進一步強調法律的權威,把物權法落到實處,切實做到對民眾合法利益的保護。其次是各級政府需要端正發(fā)展觀。發(fā)展本身不是目的,民眾的福祉才是最終目的,發(fā)展不能突破法律。沒有后者,一切發(fā)展成績都將歸于零。在讓權力完全遵從法治要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之前,這一問題無法徹底解決。最后,在信息透明的前提下,輿論需要對拆遷持更加公允的評價,譴責“強拆”,同樣也要警惕少數(shù)人用個人利益綁架公眾利益。
讀懂“拆遷綽號”背后的民意
綽號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用來表達或善意親昵或憎惡憤恨的情感?!端疂G傳》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漢,每人都有綽號。很多人的記憶里,都有給他人起過綽號或者被別人叫過綽號的經(jīng)歷,其中的褒貶意味和情感傾向,當事人心知肚明。
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綽號,充其量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微妙表現(xiàn),與廣闊社會背景下的民意關系不大。但官員綽號的獲得卻不同,尤其是那些因強拆而獲得的綽號,其背后無一例外地反映著一種民意。
一般說來,當一定數(shù)量的百姓都把怨氣集中在某一強推拆遷的官員身上、以至于給其起了極具諷刺意味的綽號時,一切冠冕堂皇的拆遷理由,諸如“為了公共利益”、“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為了城市建設”等,往往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甚至會導致一些百姓與個別官員之間的對立。
這種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容易蔓延成政府與百姓間的對立。因為,官員是代表政府實施這種暴力拆遷行為的,而被高壓的強拆任務逼迫下的下級官員,為完成拆遷任務同樣也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百姓之間的和諧關系從何談起?尤其值得深思的是,一方面百姓對暴力強拆的官員怨聲載道,甚至于用綽號來表達怨恨情緒,但在另一方面,一些官員卻在一片罵聲中平步青云。這不僅讓百姓困惑和無奈,也給其他官員制造出了惡劣的示范效應。
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違。透過這些百姓“封”給當事官員的綽號,應該不難窺見這種民意背后的民怨,對此不可不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