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記憶
1948:“五一口號”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布當年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口號??谔柕谖鍡l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這條口號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他們發(fā)表宣言、通電和談話,并受邀奔赴解放區(qū),與中國共產黨共商建國大計。
1949:政協創(chuàng)立、民主建國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
這次會議勝利完成了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歷史使命,實現了我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制度的歷史性跨越,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
1954:第一次轉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人民政協不再代行人大職能。1954年12月19日,毛澤東發(fā)表了《關于政協的性質和任務》的著名談話。他指出,政協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組成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這篇談話指出了人大成立后人民政協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為人民政協事業(yè)的發(fā)展定下了基調。
1956:“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fā)表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講話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合作方針,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正式確定中共同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
1979:第二次轉型
在1979年6月15日五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開幕式上,鄧小平以主席身份致開幕詞。他指出,30年中,我國的社會階級狀況已經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這意味著,人民政協開始了新的歷史性轉型。鄧小平這篇講話,成為新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人民政協工作的綱領性文獻。
1982:“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1981年12月21日至1982年1月6日,第十五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后,胡耀邦在修改新聞稿時,把中共與民主黨派的關系表述為“肝膽相照、榮辱與共”。1月16日新聞稿發(fā)表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社會各界都稱贊不已。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與“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并列形成十六字方針。
1982:政協入憲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現行憲法。在鄧小平同志推動下,人民政協的性質、作用被莊嚴載入憲法,為政協履行職能、開展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憲法保障。
1989: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明確為基本政治制度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協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
2006:中央發(fā)布《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
2006年2月8日,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這是人民政協成立以來中共中央第一次專門就人民政協工作頒發(fā)的文件,為新世紀新階段人民政協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成為指導人民政協事業(yè)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
2012:“協商民主”寫入十八大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fā)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