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講’也在與時俱進”
30多年來,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潮涌,網絡文化崛起,娛樂方式分化……無論世界如何變幻,“每周一講”都在堅守。從劉以嫻到后來的白寶順、王惠生、曲陽、孫彩蓮,“每周一講”負責人換了好幾批,但是執(zhí)著堅守的精神從未改變。
圖為“每周一講”最早的影像資料,攝于1996年12月8日,講題是《論為官者必須清廉》,講師是王德復。資料照片
“20世紀90年代,‘下海’熱興起。當時又趕上文化宮基建改造,許多活動都停了。在這種情況下,‘每周一講’還要不要繼續(xù)辦下去?關鍵時候,經過主管領導幾次開會商議,再加上熱心講師和鐵桿聽眾們的鼎力支持,最后決定還是要把講座繼續(xù)辦下去。”青島工人文化宮副主任曲陽回憶說。
“為了留住聽眾,‘每周一講’也在與時俱進。”曲陽說,他們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讓聽眾來定選題;通過QQ群、飛信和微信的方式與講師、聽眾溝通;通過網絡發(fā)布講座通知等。這些措施的效果逐步顯現,“每周一講”的選題從文學藝術逐步擴展到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衛(wèi)生等眾多領域;聽眾也從最初的以青年人為主,擴展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少年的各階層市民群眾。
“她是照亮我人生的一盞明燈”
為了更好地服務基層群眾,“每周一講”開始積極走出去,深入企業(yè)、工地、部隊、社區(qū),為廣大群眾“送課上門”。做過講師的青島疾控中心首席專家儲全勝說:“當我在建筑工地上,看著臺下坐著的一排排青壯年農民工仰頭望著我時,心里忽然涌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不但要向他們傳授健康衛(wèi)生知識,更要讓他們認識到生命和健康對人生和家庭的重要意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