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范進中舉》一文時,開始設計的教學構思是想讓學生通過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及人們對他態(tài)度不同的對比來認識文章的主題。而在具體實施時,一位同學提出:“范進、孔乙己都是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們在本質上是不是相同呢?”我當時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他把連篇課文的人物形象聯(lián)系起來認識,便于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于是,我立即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構思,引導學生對比孔乙己與范進的異同,從而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同時也明確了寫作上的不同之處。學完之后,學生們普遍反映印象深刻。教師的教育智慧就是要善于捕捉學生那些稍縱即逝的智慧火花,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智慧就在于他能夠洞察學生的心靈,捕捉學生情緒的微妙變化,及時果斷地加以調控,使這一實踐活動始終不離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的自我調控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講授過程的控制。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是憑借講解、板書、教具等方式向學生發(fā)送信息,學生則是利用自身的感官來接受信息。教學信息經(jīng)學生大腦處理后,以各自的表情、語言、動作將教學效果反饋給教師。教師在講授的同時,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來捕捉學生反饋的信息,隨時調整講授的速度及方式,以使信息渠道始終保持通暢。二是教學主觀性的控制。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有位教師在總結《春蠶到死絲方盡》這篇課文時,有個學生對文章的題目提出了質疑:課文是篇說明文,介紹的是蠶的成長過程,文題與課文內容對不上號。這一反饋信息,當時幾乎使課堂教學失控。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教師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從文題的基本義和引申義等方面展開合理想象。經(jīng)過討論,大家一致認識到文章的標題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春蠶”——說明對象;“到死”——說明春蠶生長過程;“絲方盡”——介紹吐絲過程和春蠶的獻身精神。文題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十分恰當。教師采取這種方式,及時果斷調控,不僅使課堂趨于平衡,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進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是教師課堂教育智慧的表現(xiàn)。學生的所思所想,大都通過一定的言語、表情、動作表現(xiàn)出來。一句小聲的嘀咕,也許是學生思想疙瘩的流露;一個困惑的眼神,可能說明了他們學習中的疑難。學生的舉手投足,一笑一顰,無不反映出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些信號,教師要迅速地捕捉住,并據(jù)此做出不同的判斷,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容量和教學步驟。方法單調了,可以放靈活些;容量太大了,可以精簡一些;步驟復雜了,可以簡化一些。這就是教育機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教學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樣才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情緒起伏、思維流向,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學生的問題,獲得教育的主動權和最佳方法。可見觀察力是教師獲得教育智慧的先決條件。
教育智慧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熱愛每一個學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些名言和警句都值得我們記取和深思。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均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內心如火一般熾熱,熱愛學生,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為全體學生服務,才能不斷掌握、積累和發(fā)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我認為,教育智慧的形成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來自后天的訓練,它并非一種單純技巧,而是植根于對教育事業(yè)的忠誠、對學生濃厚的愛,建筑在事業(yè)心與責任感的基礎之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人的思想素質和業(yè)務素質,取決于教師熱愛學生和全心全意獻身于教育事業(yè)的赤誠之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