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門智慧之學。智慧就是對所有人生經(jīng)驗與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識,一個人知識再多,學富五車,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要做兩件事:一是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二是告訴孩子不該做什么。就是這兩點,東西方有很大的差別。西方教育側(cè)重前者,東方教育側(cè)重后者。
教育是一項需要大智慧的事業(yè)。葉瀾教授說,智慧不是簡單的、一般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實踐中的智慧是透視實踐、改造經(jīng)驗、提升自我的能力,它往往表現(xiàn)為怎樣處理鮮活的、具體復雜情景和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理解、新的思想。具有了這種創(chuàng)造智慧,才能達到一種通達灑脫的境界。要達到這樣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質(zhì),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育自己的創(chuàng)造精神。
教育智慧體現(xiàn)的是一種品質(zhì)、狀態(tài)和境界。從大的方面,教育智慧是一種獨特的教育認知和教育境界,同時又是一種獨特的與一定的教育境界高度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它既是道,又是術(shù)。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它表現(xiàn)為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關(guān)注個性,追求人生的幸福境界,又表現(xiàn)為一種舉重若輕的氣度和化難為易的本領(lǐng)。
想起幾年前的一節(jié)語文課,曾有一位教師教學宋朝詩人曾鞏的《三衢道中》這首詩。當教師講到“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一句時,班上一位男同學竟然忘乎所以地學著黃鸝鳴叫了一聲。頓時,全班同學屏息,50多雙眼睛盯著老師,看老師如何處置這位同學。這位教師冷靜片刻,便微微一笑,巧妙地說:“該同學情不自禁地學起黃鸝的叫聲,這不正是受到詩中描寫的環(huán)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嗎……大家從這一聲‘鳴叫’中一定能體味到作者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此時,教室里的氣氛緩和了下來,而且這首詩的重點、難點也自然而輕松地得到了解決,那位同學也很高興地坐好聽起課來。
這位教師是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
這位老師的教育智慧就表現(xiàn)在面對“意外”情況,能夠冷靜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緒的激動,冷靜地對待學生,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從而主動積極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