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早在1956年,黨中央從中國地少人多的國情出發(fā),就向全黨發(fā)出了人死后火化、不再安葬留墳的倡議。周恩來為了給黨員干部帶個好頭,早在1958年就派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到重慶將1940年和1942年分別埋在那里的岳母楊振德和父親周劭綱的靈櫬挖出,火化后再深埋,不再保留墳頭,墳地交地方耕種。周恩來還決定“死后火化,撒掉骨灰”。后來,周恩來的頭把骨灰撒在北京上空,二把骨灰撒在了密云水庫上空,三把骨灰撒在天津,四把骨灰撒在濱州。
“人死了,不做事了,還要占一塊地盤,這是私有觀念的表現(xiàn)。我們中國人多地少,所以墳地問題一定要解決。”周恩來如是說。像周恩來這樣的偉人有此認知,并做到“死后火化,撒掉骨灰”,普通黨員干部有何不能做到的?
“殯葬改革是天下難事,難就難在要破千年舊俗。”難,不怕,只要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以身作則,要求別人做到自己也做到,并且做好,普通黨員就會心服口服,民眾更會豎起大拇指,心甘情愿地追隨。當然,僅靠號召還不夠,《殯葬管理條例》正在修訂,加強監(jiān)督檢查,強化責任追究,對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在喪事活動中的違紀違法行為,依紀依法嚴肅查處,才更有警示意義。
【啟示與思考】
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意義重大,誠如意見所說,有利于發(fā)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有利于減輕群眾喪葬負擔,有利于樹立黨和政府良好形象,有利于解決人口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矛盾。這些造福當代和子孫后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作為黨員干部應該不難理解。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放棄“入土為安”的觀念,接受火葬,這與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當初的積極倡導是分不開的。但是,當群眾逐步放棄殯葬陋俗,接受文明節(jié)儉辦喪事的新風尚時,也有不少黨員干部反其道而行,希望追悼會能辦得更隆重,墓地能建得更豪華一些。
一些黨員干部在喪事上大操大辦,除了有借機斂財或者宣揚風水迷信的動機之外,更有“至死不渝”的特權思想在作祟。人死不能復生,不過一抔黃土而已,這個道理黨員干部不會不知,一些人之所以看重死后,無非是仰仗權力資源覺得自己比別人特殊和高貴。一貫講排場、搞特權的人也不會放過人生的告別,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也敗壞了社會風氣,是黨員干部在價值觀迷失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
中央要求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體現(xiàn)了從嚴治黨,讓那些從生到死都熱衷特權的人,再次看到了不斷收緊的紅線。對黨員干部來說,只有特殊要求,沒有特殊權力,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后,都不能凌駕于群眾之上。
殯葬改革,是對公權力違規(guī)使用的重要約束,也是建立現(xiàn)代公序良俗的需要。因此,這項改革不僅適用于權力運行機制這一范疇,也適用于古老社會傳統(tǒng)、固有習俗這一更宏大的范疇。這就對殯葬改革能否可持續(xù),能否達到預期目的,能否上升為從黨員、干部到一般群眾的文化自覺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立更現(xiàn)代的殯葬程式和生命認知,權力機制內成員理應做出表率,以此帶動全社會規(guī)模的改革行動。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短期無法評估的,卻是必須長期實施的。這也意味著,需要恒定持久的制度規(guī)范。由此考量,此前頒行的殯葬管理條例、民政部相關指導意見及地方性法規(guī),需要更新已顯滯后的內容,根據(jù)殯葬改革的新要求,納入新的政策精神,強化可操作性。
同時,需要把殯葬改革納入整體改革議程中。“五位一體”的全面深化改革新思路,其涉及面足以涵蓋殯葬改革的制度供給需要。殯葬改革既涉及政治文明的優(yōu)化,也涉及生態(tài)文明的加強,同時也在行政職能轉變的改革框架內。如果公權力更多地體現(xiàn)出服務性,一些地方存在的殯葬“特權”,也將失去存放之所。
更重要的是,“五位一體”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最強大的政治意志,并設定了清晰的目標和操作路徑,其長期性戰(zhàn)略,將使殯葬改革獲得最可靠的動能。
要讓殯葬改革順利進行下去,就必須將其從移風易俗的“口號治理”中解放出來,提升到“制度治理”層面。以改革尋求制度紅利的當下,正是時機。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