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是約旦著名古城遺址,位于約旦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一條連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峽的狹窄的峽谷內。它被群山環(huán)繞,峽谷和通道穿越其中,建筑大部分是從巖石上雕刻和開鑿出來的,具有東方傳統(tǒng)和希臘風格。1985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佩特拉城位于紅海和死海之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最初是由納米泰人沙漠商隊建立的,它位于阿拉伯、埃及、敘利亞腓尼基之間的交通要塞。佩特拉城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巖石中,周圍群山環(huán)繞,山中道路蜿蜒,峽谷深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古希臘建筑與古代東方傳統(tǒng)在這里交匯相融。
佩特拉是約旦著名古城遺址
“玫瑰紅城市”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qū)之一。佩特拉在希伯來語里是“巖石”之意,這個名字取代了《圣經》中的“塞拉”一詞。據(jù)一些神話傳說,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萊人的領袖)點出水的地方。 它以巖石的色彩而聞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稱為“玫瑰紅城市”。這是源于19世紀的英國詩人J·W·柏根的一首詩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紅的城市,其歷史有人類歷史的一半。”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并很特殊,位于干燥的海拔一千米的高山上,幾乎全在巖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huán)繞,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此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讓一輛馬車通過,全長1.5千米左右。進入峽谷,甬道回環(huán)曲折,險峻幽深,路而覆蓋著卵石。峭壁上的巖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順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一線天”的名稱由此而來。 其中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的露天劇場,舞臺和觀眾席都是從巖石中雕鑿出來,緊靠山巖巨石,風格渾然一體。
約旦佩特拉古城——這個曾經被遺忘了1000年之久的世紀古城,最先受到關注是因為好萊塢大片《印第安納瓊斯·最后的十字軍》,凡是看過該片的觀眾都被嵌在巖石中城堡的壯觀景象所震撼。2008年伊始,法國總統(tǒng)薩科奇馬不停蹄地帶著布呂妮來此游覽,一時間,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這里,也使這座古城更加浪漫與迷人。
古希臘建筑與古代東方傳統(tǒng)在這里交匯相融。
佩特拉遺址的巖石帶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fā)亮。遠觀壘壘石窟構成的樓群,好似天上瓊樓仙閣,尤其在朝陽和晚霞的照射下,整座城市就會變成玫瑰色,平地上原來曾有許多民居,但因千年風霜侵蝕,早已蕩然無存。遍地巖景天生自然,那玫瑰紅、赭紅、海藍的斑斕色彩,似怪獸伏地的巨巖、如巨筆插天的石筍,絕非人造假山可以相比。人們把佩特拉叫做"玫瑰色的石頭城",一點也不夸張。19世紀,英國詩人威廉·伯根在詩里贊美它:“令我震驚的唯有東方大地,玫瑰紅墻見證了整個歷史。”
佩特拉遺址的巖石帶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紅色調
這座方圓20平方千米的古城,寺院、宮殿和住宅等建筑物都在巖石上開鑿出來,蔚為壯觀。 佩特拉古城反映了納巴特王國五百年繁榮時期的歷史,古城多數(shù)建筑保留了羅馬宮殿式的風格,表明古納巴特人曾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因此,從古城的遺跡,人們可以了解古納巴特文明,還可以從中了解到許多羅馬文化,是羅馬文明研究的重要參考。
軍事必爭之地
佩特拉是一個值得介紹的地方。第一,它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敵方無法調集大軍攻城,可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二,資源豐富,環(huán)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豐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終年不斷的噴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