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竣工時,老師和孩子們提出,想面對面地感謝捐款人。慈善總會再次通過媒體邀請“順其自然”。“我們把時間、地點、路線寫得非常詳細,就想方便他找到那個學校。再低調(diào)的人,會不會因為孩子的心愿而改變主意呢?”陳海英說。
寧波當?shù)孛襟w甚至聯(lián)合在寧波網(wǎng)的直播室里,舉行了一場“呼喚順其自然”的對話節(jié)目。兩小時中,在線訪問人次達到八萬,但毫無線索。
教學樓落成典禮舉行前夕,“順其自然”給慈善總會寫了一封信,說,“你們辛苦了。”然后,又沉默了。
不過,伴隨著大規(guī)模尋找,“順其自然”開始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在媒體采訪中,不少人揣測他的動機:“是有一些歷史原因吧,需要以向社會做慈善這樣的方式來補償?”甚至,“這錢不會來路不正吧?”
傳言最盛的第二年“慈善一日捐”活動中,“順其自然”捐款15萬元,并再度給慈善總會寫信,最末一句是“壞事不做、好事不說,順其自然”。
“這或許是對那些傳言的回應。”陳海英說。
停止尋找: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時間可以證明誠意,質(zhì)疑可以變?yōu)樽鹁?,人們?ldquo;順其自然”的好奇卻有增無減。
要找,線索還是有的。尤其是善款匯出的郵局。
根據(jù)江東區(qū)百丈郵局、海曙區(qū)芝蘭郵局工作人員的回憶,“順其自然”是一位30多歲的女子,身材修長,挺秀氣。
不過,從江東區(qū)白鶴郵局得到的線索是,“順其自然”是一位30多歲的男子,寧波口音,衣著樸素。
寧波市慈善總會由此給“順其自然”“畫像”:可能是一對年輕夫妻,家住在寧波市江東區(qū)。
郵局統(tǒng)一安裝監(jiān)控錄像后,尋找更非“不可能”。有人建議,公安部門使用技偵手段,通過郵局的監(jiān)控錄像“鎖定”目標。
這個主意立即被否決了。寧波慈善總會副秘書長蔡懷書說,我們很想找到“順其自然”,向他當面表示感謝,反饋捐款的用途、去向,但我們首先要理解和尊重捐款人隱名的意愿和權(quán)利。
無獨有偶,一位巧遇“順其自然”的媒體人也同樣選擇了放棄追蹤。
2000年,時任《寧波晚報》記者的王元卓在郵局柜臺辦業(yè)務,忽然聽到左邊窗口的工作人員問,你是“順其自然”?她抬頭發(fā)現(xiàn),被詢問者是一位年約三十的女士,所填單據(jù)的落款就是“順其自然”。
“你是‘順其自然’?”王元卓脫口而出,可對方只是禮貌地一笑,轉(zhuǎn)身離開。王元卓愣在原地,很快,那位女士就走出了郵局。
“這幾秒鐘,可能是我職業(yè)生涯的缺憾——我完全可以追上去,但在她明顯不愿透露身份的時候,追問就太不尊重對方了。”王元卓說,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報社,王元卓坐立不安,她鼓起勇氣向領導和同事講述了自己放棄追蹤的經(jīng)過。沒想到,并沒有人責怪她。她寫的《記者與“順其自然”擦肩而過》上了次日的頭版頭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