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攤派的事情,似乎隔段時間就會重演一次。而經過曝光后,這些事件會有一個大同小異的調查結果:學校理解有誤,上級部門要求的是自愿,未分配任務,沒有強制要求。學校的確負有一定的責任,傳達政策應該準確,思想工作應該細致。但是否最后所有的責任都應該推給學校?
我們可以想象一份文件自上而下傳達的旅程:隨著下級政府為了確保工作完成,也許最初的“建議”,到了最后落實層面,就成了“必須”。平心而論,面對一份有指標、有目標任務的倡議書,學校該如何做工作,才能讓大家“自愿”完成上級要求的指標?在各級政府以任務為本、以目標為本的初衷下,在用數字作為目標,用指標作為推動工作的動力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作為最后的接棒者,已經喪失了“自愿”的權力。
解決攤派的問題,是否該從上級政府做起?各種公益推廣的初衷是好的,但一旦最后成了硬性任務,成了攤派,再美好的初衷都會變味。政府部門在推廣一些公益事業(yè)的時候,應該先考慮核心相關人群,再考慮需要哪些部門配合支持,針對這兩類人群,應該有不同的推廣和支持方案。如果確實需要教育部門配合,應該行文明確,千萬不要拉到籃子里都是菜,不管是否與教育部門相關,都明示、暗示學校要購買或出資,應該盡量給教師減負。其次,推廣公益活動的相關部門應避免攀比心理,盲目追求“創(chuàng)新高”,要尊重教師的本意。再其次,應該有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當學校接到攤派任務時,應該有渠道向上反映,在學校這個層面制止一些不合理的強制性攤派,而不是等到攤派后,教師在網上曝光。
教師群體是一個高尚的群體,他們熱心公益,通情達理,不少教師不用攤派也會默默地獻愛心,但這不能成為給教師攤派的理由。強扭的瓜不甜,一旦成為攤派,就給自愿的初衷蒙上了陰影。希望教師不要再被攤派。畢竟,攤派是一種強制,強制是對公民權利的傷害。
我們也希望事情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其結果能給當事教師一個說法,也給公眾一個說法,堵住當地相關部門為了自圓其說,再次違規(guī)甚至違法動用資金,去填窟窿、去繼續(xù)編造謊言的可能。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