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悲劇 整個社會都是輸家
即便出于再大的憤怒,也不能違背常情和法律原則而任意為之,這其間“人肉搜索”式的網絡行為,應引起外界的高度重視。一個人的隱私神圣不可侵犯,這是一個基本的底線原則。作為店家即便沒有基本的法律意識,但若有“將心比心”的人性底線,也不會隨意把視頻發(fā)至微博而求諸于“人肉搜索”,如此成了網絡審判最大的誘因和推手。
同樣,當網絡審判和“人肉搜索”狂熱蔓延之時,意味著這種法律和道德底線之失,并非“一個人的專利”。從2006年具有里程碑意義“虐貓女”事件到2008年的被稱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女白領死亡博客”事件,這其間固然有網絡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的拷問,更顯社會底線缺失帶來的巨大風險。
在社會轉型之下,傳統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功利、自私、狂躁和暴力的傾向日益嚴重,“憤怒的中國人”的數量越來越龐大,從公交車上為爭座位,老人一屁股坐在年輕女子身上,到兒女探望父母,需要立法給予保障。你會發(fā)現,無論從法律、人性還是道德,每個人似乎都日益少了最基本的敬畏,為了一時之快和一己之利,而缺乏對別人權利和整個社會利益的保護。
不可否認,造成這種狀況有很多原因,但實現改變卻必須基于自身出發(fā)。在社會秩序維護方面,每個人必須做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若不能堅守最基本的底線,社會秩序就無法實現有效的維護和好轉?;蛟S,相比于悲劇本身而言,“人肉搜索”下的規(guī)則意識淡薄,才是最大的社會病灶所在。
人肉搜索:莫以正義之名行侵權之實
一名花季少女不堪背后的指責謾罵和無端猜測,最終選擇了離開這個充滿喧囂的塵世,在為其感到扼腕嘆息的同時,我們是否更應當多些冷靜的思考,是什么把一名花季少女推進了道德深淵?又是誰以正義之名推波助瀾了少女的自殺行為。
眾所周知,除了法院任何機關和個人都無權對人做出有罪定論,更無權去侵犯他人的隱私。然而,服裝店主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妄下定論說他人是小偷,并將信息發(fā)布到網上懇請網友“人肉”其個人隱私,這顯然是不妥,已經涉嫌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而網友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就打著正義的旗號,肆意轉發(fā)、謾罵,無疑成為了花季少女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最終導致了她走上了絕路。
或許,評論轉發(fā)的網友并未心存惡意,只是懷著對偷盜行為的不恥想對他人施以懲戒,但是這種無端的猜測指責行為,卻已經為他人上了私刑,同時對個人信息的散布已經侵犯了他人的隱私,甚至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新型暴力。
在互聯網不斷發(fā)展普及的今天,“人肉搜索”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詞。雖然其在輿論監(jiān)督中、批判丑惡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引發(fā)了不少問題,其中容易引發(fā)網絡暴力、侵犯他人隱私和“烏龍”傷及無辜顯得尤為突出。
由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在網絡信息海量,真假難辨的今天,在今后的“人肉搜素”中,我們是否應當多些冷靜的思考,少些沒有經過判斷的轉發(fā);是否應當多些針砭時弊的勸說?少些惡語相向的評判;是否應該多些“讓子彈飛一會兒”的耐心和勇氣?少些“不問青紅皂白”的毛糙和野蠻。
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出臺一些辦法,對“人肉搜索”加以規(guī)范,明確“人肉”的標準與界限。對待貪官污吏我們當然沒有必要手軟,但是對待一個內向文靜的花季少女,我們絕對不能把她逼上絕路。如果不能加以區(qū)分,這樣打著正義之名行侵權之實,缺乏理性的“人肉搜索”我們寧愿不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