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的水晶玉雕“九州同心”,創(chuàng)意設(shè)計者是當時的廣東省省長盧瑞華。這件作品同樣是1999毫米高,而1220毫米的寬度則記載著回歸的日子。作品共由三部分組成,上層是由碧綠如翠的廣東南玉雕琢而成、具有九層九孔的玉球,刻滿生機勃勃的紅棉花和蓮花;中層是一朵盛開的水晶蓮花;下層是有56個切面的鉆石,代表全國56個民族,花好月圓,同慶回歸。
眾多的賀禮中,許多以當?shù)靥禺a(chǎn)的珍貴材料制作,如福建的壽山石雕“春滿大地”、遼寧的岫玉雕刻“團圓”、河南的南陽玉雕“九龍晷”等。也有不少省份以特色手工藝制作突顯匠心,四川的蜀繡屏風“九寨溝大熊貓圖”、西藏和新疆的掛毯“山高水長”、“喀納斯風光”,都將當?shù)貍鹘y(tǒng)工藝與獨特風情完美結(jié)合為一體。湖北的編鐘“普天同慶”、浙江的竹編“滄海還珠”、安徽的鑄銅“回歸鏡”、海南的椰雕嵌貝花瓶“椰樹傳說”和“天涯歡歌”,則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深情厚意世代傳承
盧館長告訴記者,賀禮陳列館開館至今已接待了77萬多名參觀者。和所有博物館、紀念館一樣,回歸賀禮陳列館也有公民教育的使命。經(jīng)常有學校組織同學到此參觀,感受祖國人民對澳門人民的深情厚意,銘記歷史,開創(chuàng)新猷。
陳列館觀眾中也不乏內(nèi)地游客。很多內(nèi)地游客都懷著極大的興致,來看看自己家鄉(xiāng)送了什么樣的“厚禮”。湖南的一位參觀者看到家鄉(xiāng)禮品是一個以湖南特有的菊花石制成的991.2毫米高的石雕“龍球”,感嘆地說,在湖南都極少能見到這么大型而完美的天然菊花石。
明年是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陳列館將辟一個新展區(qū),展示當年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委員劉羨冰捐贈的回歸過程的珍貴文獻資料,包括口述歷史。
參觀結(jié)束前,館長特別指給我看天津贈送的賀禮,那是一幅楊柳青年畫屏風“蓮年有余”,畫面上是北方年畫中最常見的胖娃娃懷抱大金魚、手持蓮花、喜笑顏開。我脫口而出“未免普通了一點吧”,沒想到盧館長說,在澳門人看來,這幅畫象征“連年有余”的好彩頭,真的為澳門帶來滾滾財源:回歸后澳門經(jīng)濟快速增長,社會民生不斷改善,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看來,天津的賀禮還真沒選錯!豈止是天津,全國人民的祝福,都為澳門帶來了好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