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民生險的一個啟示是,倡導美德,政府有責任做得更好。道德的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見義勇為而言,弘揚它,需要道德傳統(tǒng)以及輿論氛圍的熏陶,同時也需要現實的保障機制。建立保障與獎勵機制,不是說見義勇為者必須獲得多少功利性的好處,而是要讓其免于流血又流淚。這當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規(guī)則。從此種角度來看,相比各地出臺的見義勇為行為獎勵辦法,銅川市的做法為我們帶來了另一種思路,將見義勇為納入到保險項目,無疑是對見義勇為者權益的另一重保障。
“一元民生險”的又一個啟示在于:在民生問題上,政府不必孤立地去包攬問題,可以和其他社會組織包括金融保險組織合作,以求得更高效率。比如,這次的“一元民生險”,政府只是投保人,而相關的賠付工作則由保險公司來具體操作。依托保險公司這樣成熟的社會機構,有助于更專業(yè)、更快速地對待救助的見義勇為者進行賠付。不少地方都有見義勇為的獎勵規(guī)定,但認定程序繁瑣,賠付辦理時間較長,這也是許多見義勇為者感到心寒的原因。有了見義勇為險,因見義勇為而負傷的將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
“社會能辦好的,都交給社會辦。”政府通過購買保險服務對見義勇為者進行兜底,并將自然災害的風險也估算在內,可謂一舉多得。呵護了道德,也保障了民生。應該看到,這樣的思路轉變所促成的合作模式,看似是政府將責任分攤給了社會組織和保險行業(yè),實則是責任的進一步厘清,政府不必事事親為,更應該做的是以規(guī)則守護人身份,確保監(jiān)督在場,守護公平正義。
銅川市“一元民生險”所帶來的啟示是多重的。為見義勇為者的權益兜底是政府責任的體現;保險實現戶籍人口和暫住人口全覆蓋,體現了民生服務的公平與不斷延伸;果敢地與保險公司合作,是創(chuàng)新,也是放權……
【啟示與思考】
“一元民生保險”作為一種全新的救助模式,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其做法值得肯定。雖然各地為見義勇為行為出臺了一系列的扶助和優(yōu)惠政策,但很多并沒有體現出救急的作用,比如在考試加分、選用廉租房優(yōu)惠等方面并未得到體現,因而不具有普惠性和常態(tài)性。同時,這樣的制度設計屬于“亡羊補牢”,具有某種不確定性。而“一元民生保險”既有普惠性,又有公平性,更具有事前防范的作用,給每個人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并使其權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更重要的是,政府為每人投“見義勇為和自然災害險”,相當于將見義勇為和自然災害的責任進行了外包,政府大膽嘗試與其他社會組織包括金融保險組織合作模式,不但實現了自身職能的調整,同時也有助于引導社會、個人參與公共事務,培育社會自我向善、凈化。從這一點來說,“一元民生保險”更是社會治理思路的調整,以及對轉變政府職能的有效探索,此舉無疑值得我們更多決策者思考和借鑒。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