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珀杜山是歐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脈,位于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交界處,是阿爾卑斯山脈向西南的延伸部分。1997年作為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chǎn)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雄偉壯觀的比利牛斯山脈,是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的界山。以海拔3352米的珀杜山頂峰為中心,方圓30639公頃。在西班牙一側(cè)是歐洲兩個最大最深的峽谷。法國一側(cè)為更加陡峭的北坡是三個大片環(huán)形屏障,表現(xiàn)出典型的地質(zhì)地形。除雄偉的山脈,這個地區(qū)還顯現(xiàn)出恬靜的田園風(fēng)光,反映出地處歐洲高地的人們從前普遍的農(nóng)業(yè)生活方式。進入到20世紀依然如故。只有在比利牛斯地區(qū),可以通過村莊、農(nóng)場、原野、高地牧場和崎嶇的山路這些獨特的景觀,去回顧久遠的歐洲社會。”
比利牛斯山
奇特的自然景觀
比利牛斯-珀杜山西起大西洋比斯開灣,東迄地中海利翁灣南。長435公里,一般寬80--140公里,東段寬僅10公里,中部最寬達160公里。按自然特征分3段:西比利牛斯山,自比斯開灣畔之松波特山口;中比利牛斯山,自松波特山口至加龍河上游河谷;東比利牛斯山,自加龍河上游至利翁灣南,亦稱地中海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珀杜山山體所處多種氣候類型區(qū),導(dǎo)致山上植被覆蓋率較高,類型多種多樣,是典型的的歐洲自然森林。北部山坡的氣候類型屬于溫帶海洋型,年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植被有山毛櫸和針葉林。南部山坡則屬于亞熱帶夏干型氣候,年水量為500~700毫米,植被類型為地中海型硬葉常綠林和灌木林。植被類型為地中海型硬葉常綠林和灌木林。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規(guī)律。在海拔400米以下,冬季氣溫是零下6度至零上2度,濕度小,有典型地中海型植物石生櫟、油橄欖、栓皮櫟等;海拔400--1300米,冬季氣溫零下6度至零下13度,降水較多,是落葉林分布帶;海拔1300--1700米,冬季氣溫零下13度至零下16度,降水多,是山毛櫸和冷杉混交林帶;海拔1700--2300米,冬氣溫是零下16度至零下20度,是高山針葉林帶;海拔2300米以上,是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以上,為冰雪覆蓋,海拔3000米以上,發(fā)育現(xiàn)代冰川。
珀杜山楓葉
比利牛斯地區(qū)生態(tài)完整,風(fēng)光秀美,有著奇特的自然景觀。湖泊、瀑布、冰川、大峽谷和裸露的巖層隨處可見。這個地區(qū)動植物資源豐富,擁有繁多的物種,亞地中海植被、麻類植被、山區(qū)植被,亞高山植被和高山植被等5種植被覆蓋了這一地區(qū)的各個角落;哺乳類動物則多達800多種。巖架上可見敏捷的臆羚,有時還會見到稀有的黑山羊。它們在狹窄的巖架上漫游。雄山羊向后彎曲的羊角有一米長。奧爾德薩是比利牛斯山羊的最后棲息地,這種山羊已瀕臨絕種。此外還有土撥鼠、狐貍、水獺、野豬和棕熊。像麻雀般大小的攀壁鳥攀石本領(lǐng)高強,在陡峭的山谷巖壁上獵取昆蟲。這種鳥渾身灰褐色,在巖壁上攀爬時不易被發(fā)現(xiàn):但當(dāng)它們振翅攀爬時,翅上鮮紅的羽毛往往將它們暴露出來。魄崖上,金鷹盤旋著:偶爾飛來更大更罕見的髯禿鷹,翼展可長逾2.5米。 西班牙、法國雖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但這一地區(qū)好似一座橋梁,溝通著西班牙和法國,自從舊石器時代,居民就已經(jīng)開始在比利牛斯地區(qū)居住,在西班牙語法國的長期交往中,山脈起著重要的作用,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附近的西班牙與法國在文化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特別是使用梯田的方式和特點。所以這里在歷史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價值。
阿拉扎斯山谷
佩爾杜峰、錫利德羅峰和拉蒙特峰這三座山峰是比利牛斯—珀杜山的主體山峰,也被稱為三姊妹山。佩爾杜峰四個河谷包括阿拉扎斯、阿尼斯克洛、皮內(nèi)塔和埃斯庫艾因。阿拉扎斯河谷是奧爾德薩和佩爾杜峰國家公園里的四個河谷之一,位于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面積達156平方公里。山毛櫸、落葉松和高聳的針葉樹懸生在阿拉扎斯河兩岸,湍急的河水流經(jīng)連串的階梯和瀑布后,穿過奧爾德薩峽谷。在風(fēng)景如畫的河谷中,一列石灰?guī)r峭壁巍然矗立,高逾六百米,上面布滿槽溝,氣魄雄偉。奧爾德薩峽谷在阿拉扎斯河谷綿延約16公里。上游是礫石處處的牧場,夏日清爽的山風(fēng)把青草間的高山薄雪草、龍膽、銀蓮和蘭花吹得搖曳生姿。
阿拉扎斯河谷的源頭是瑰麗的索阿索冰斗,河谷峭壁上有馬尾瀑布傾瀉而下。索阿索冰斗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圓形洼地,于15000年前由佩爾杜峰山坡上的冰川侵蝕而成,很多人都喜歡步行七小時去欣賞這個迷人景觀。再往上走是更富挑戰(zhàn)的小徑,沿山谷的巖壁通向更荒涼的地方,登山者要借助打進巖石里的鐵釘,才可通過險峻山路。
山區(qū)自然景色絢麗,是重要的旅游勝地和登山滑雪活動場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