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在克丘亞語 (Quechua) “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fā)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馬丘比丘位于現(xiàn)今的秘魯境內(nèi)庫斯科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由于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fā)現(xiàn)時間較晚,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chǎn),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之一。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描述:馬丘比丘古廟位于一座非常美麗的高山上,海拔2430 米,為熱帶叢林所包圍。該廟可能是印加帝國全盛時期最輝煌的城市建筑,那巨大的城墻、臺階、扶手都好像是在懸崖峭壁自然形成的一樣。古廟矗立在安第斯山脈東邊的斜坡上,環(huán)繞著亞馬遜河上游的盆地,那里的動植物非常豐富。
馬丘比丘古廟位于一座非常美麗的高山上。
遺跡簡介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tǒng)治者帕查庫蒂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脊虐l(fā)現(xiàn)(加上最近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xiāng)間休養(yǎng)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座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
1532年,印加帝國正當全盛期,擁有600萬國民,掌握了當時先進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技術,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還有像馬丘比丘那樣險要的城堡可堅守。可是數(shù)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印加帝國后,短暫的時間,帝國消亡了,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失落了,據(jù)口傳歷史記載的陰謀、謊言等卑鄙伎倆讓史學家推斷部族之間自相殘殺,勢力削減,使偌大的帝國就此消亡,而真正的原因卻一直是一個謎。不過在美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中,詳細闡述了印加帝國失落的原因:1531年,F(xiàn)rancisco Pizarro和180名士兵在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登陸。他們帶來了火槍、馬,同時也帶來了歐洲的疾病,而印加帝國的居民對此毫無抵抗力,印加國王也死于瘟疫中。國王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而挑起了內(nèi)戰(zhàn)。Atahuallpa,其中的一個兒子,借著西班牙人Francisco Pizarro的幫助,打敗了另一方。之后,F(xiàn)rancisco Pizarro占領了印加Cuzco,并把它作為首都。1535年,Pizarro在Lima建立了新的首都,并把它變成了西班牙的另一處殖民地。紅極一時的印加帝國就此滅亡。
據(jù)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shù),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zhì)特點。據(jù)說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筑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墻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受馬丘比丘啟發(fā)的“馬丘比丘之巔”:“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下泄……”
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對太陽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間流傳。在這座古城關于太陽崇拜的建筑也隨處可見。
遺跡構造建筑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圣區(qū)、南邊的通俗區(qū)、祭司和貴族區(qū)(居住區(qū))。在神圣區(qū)里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Inti的“Intiwatana”、“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qū)中有一部分是專屬于貴族們的,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墻,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qū)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jiān)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里面的空間呈拱形,墻壁上還有雕刻。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傳統(tǒng)風格的:磨光的規(guī)則形狀的墻,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墻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Inti就是用它表現(xiàn)的),卻并不把它運用在建筑中。建筑用的龐大數(shù)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jù)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跡由約140個建筑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qū)。這里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巖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制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lián)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tǒng)。至今沒人明白印加文明(公元前8000年)能夠把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傳統(tǒng)風格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