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會就怕流于形式。一名負責黨務的官員說,過去有部分民主生活會,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的發(fā)言就是揣摩主要領導意圖,與領導保持一致。比如領導說‘群眾觀念淡薄’,他就講‘深入基層較少,與群眾聯(lián)系不夠’;領導講“某同志工作方法有待改進”,他就說“某同志協(xié)調能力有所欠缺”。而有的同志自我批評時大談業(yè)績,變成了自我表揚與相互表揚。
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把手”的表率作用是關鍵。拋開顧慮,與會成員才可能“真刀真槍”地批評。因而此輪民主生活會,各地“一把手”均有“向我開炮”的架勢。有的還開門見山,主動談自己的住房、用車情況。
不放“禮炮”、“啞炮”、“空炮”,是此次民主生活會的鮮明特點。開完民主生活會的上海常委都感到,這樣的會,觸及到了思想和心靈,達到了紅紅臉、出出汗、治治病的預期效果。
民主生活會結束時,各省提出了整改意見。不過,這輪民主生活會成功與否,最終還看整改落實情況。正如中央第九督導組組長高祀仁所說,整改落實的成效要由群眾說了算,群眾滿意的才能“銷號”。
相關鏈接
民主生活會“進化史”
建黨初期,為反對家長制作風,黨內提出了擴大黨內民主生活。1942年開始的延安整風運動,就積極倡導并踐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黨內民主生活方式。
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或常委會應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1981年,中組部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健全縣以上領導干部生活會的通知》,規(guī)定“縣級以上黨委常委除了必須編入一個組織參加組織生活外,同時要堅持每半年開一次黨委常委 (黨組)生活會”。這是第一次以黨內文件的形式,明確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時間、范圍、內容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