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貫通8年了,隧道就是不通車
記者在現(xiàn)場等了一個小時,一位男子騎著電動車來到隧道。男子自稱姓王,隧道內的兩人是他的老伴和孫子。王先生說,他是經當?shù)叵嚓P部門同意住進隧道的,住在隧道,每個月他和老伴每人可領1120元錢。“我們這的領導還會定期來隧道察看的,每天晚上派出所也會來隧道察看,但只是在隧道上方繞行后就走了。”王先生說,隧道里共住了4個人,還有一戶人家是他的弟弟。王先生告訴記者,凱旋路隧道建成之后就一直未通車,2005年他便住進了隧道負責“照看”隧道,防止隧道內硬件設施被破壞,至今他已住了8年了。至于是哪個部門請他“堅守”隧道的?隧道為何不通車?這些問題王先生拒不透露,而且記者問完這些問題后,他便非常警覺地關上鐵絲網并請記者離開隧道。
好奇為何不通車,多個部門稱不知情
記者百度檢索“凱旋路隧道”,相關信息不多,在一份《凱旋路某隧道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短文中看到一段關于隧道的介紹“××壩馬術場外道路隧道工程位于凱旋路中央。隧道全長506m。隧道設計為雙向四車道;車荷標準為城-A級,設計車速為50km/h。”
記者隨后撥打了南京市棲霞區(qū)人民政府熱線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自稱是財務部工作人員。“凱旋路我都沒聽說過,更別說是隧道了,我們區(qū)好像沒有這條隧道。”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關于隧道為何不通車,區(qū)政府估計沒人知道,也拒絕透露其他辦公室號碼。“隧道建成為什么不通車這要問交警。”對方說。
交警七大隊大隊指揮室的杜女士告訴記者,隧道2005年建成后從未通過車,也從未與他們大隊交接過,隧道其他情況他們一概不知。而馬群派出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負責巡邏的同志僅僅負責定期巡邏,隧道為何不通他們不清楚。記者隨后試圖與馬群街道取得聯(lián)系,但截至記者發(fā)稿仍未找到了解此事的工作人員,至于隧道為何建成了遲遲不通車,是質量出現(xiàn)問題還是另有原因,揚子晚報記者將繼續(xù)關注。
第一追問:隧道建成8年未通車,都"不知情"?
建成一個全長近一里路的大型隧道,耗費的資金肯定不是一個小數(shù),如今隧道建成多年竟然不通車,這是何等的浪費?
隧道被長期閑置不用,原因可能有多種,比如原規(guī)劃中整條道路啟用日期還早,或因規(guī)劃調整而棄用了該隧道及其后的路段,還可能是該隧道質量或者指標不合格而無法投入使用……然而,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是隧道“神秘閑置”的理由。
其實,規(guī)模龐大的隧道工程不是“天外來客”,豈能人不知鬼不覺地悄悄落地潛伏?隧道不是一顆棋子,可以跳躍性地擺放于任何位置,必然有路網勾畫著它的存在坐標。作為道路構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隧道的前后必然都有路段相連接,多個部門怎么爭相表示“不知情”?
其實,摸清隧道建設單位的身份并非難事,道路所在地的棲霞區(qū)政府應該知情,當?shù)氐某鞘薪ㄔO和規(guī)劃部門、交通部門必然更加清楚。一些部門選擇沉默,恐怕不過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推托之詞。
“被遺忘”的隧道,猶如責任部門失職的烙印留在城市之間,見證著巨額經濟損失的白白流淌,見證著失職部門的過失和冷漠。而這個工程“棄兒”的養(yǎng)成,絕不只是一個部門的責任。
事關國家和公眾利益的重大問題,知情者的“保持沉默”,就是對國家和公眾的作惡。當下,不僅要追問隧道建成多年未通車的真正原因,嚴肅追究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還要查處相關單位“知情不報”、“知情不舉”的推諉和冷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