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
法蘭克尼亞王朝(薩利安王朝)的德意志國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在1030年下令建造施派爾大教堂,目標是建立一座歐洲最大的教堂,但是他甚至是他的兒子亨利三世都沒能親眼目睹大教堂的完工,直到他的孫子亨利四世時的1061年大教堂才得以交付使用。傳說康拉德二世先是為BadDurkheim的Limburg修道院奠基,然后帶著他的妻子和兒子騎馬來到施派爾為大教堂和圣約翰教堂奠基,為了將建造大教堂所需的石料和木材運送到施派爾,還特意挖鑿了一條從普法爾茨森林通往萊茵河的運河。
傳說康拉德二世先是為BadDurkheim的Limburg修道院奠基
大教堂動工將近20年后,亨利四世下令推倒了其中一半的建筑,為的是能夠?qū)崿F(xiàn)比原先設計更大的規(guī)模,教堂的西樓樓頂被拆除,建筑增高了5米,并根據(jù)當時的羅馬式建筑風格,將木質(zhì)平頂換成了淺色的十字形穹窿。教堂的東樓則被完全拆除,重新鋪設了8米深的地基,東樓的鐘樓穹窿是當時典型的羅馬樣式。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新教堂終于竣工,大教堂長444羅馬尺(1羅馬尺約合31厘米至34厘米),寬111羅馬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施佩耶爾在當時僅有500個居民,為什么亨利四世會在這么小的一個城市建造那么大的教堂,這是有著他特別的政治原因: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不僅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也認為是宗教世界的領(lǐng)袖,由此導致了他與教宗圣額我略七世在繼位權(quán)紛爭中激烈的政治矛盾,施佩耶爾大教堂的規(guī)模和氣勢就是為了彰顯皇帝宏大的政治權(quán)力抱負。
中世紀后至現(xiàn)代
1689年,施佩耶爾在大同盟戰(zhàn)爭中遭受法國軍隊的進攻,市民們將他們的家具搬到大教堂中,希望這樣能夠免于被法國軍隊燒毀。幾米高的家具堆在大教堂內(nèi),但并沒有因此而幸免,法國軍隊依舊焚燒了家具,濃烈的火焰高溫使得教堂西樓穹窿倒塌,而東樓在火災中得以屹立未倒,教堂內(nèi)的一部分皇室墓冢被法國軍隊破壞并洗劫一空。18世紀后半葉,施佩耶爾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重修大教堂的西樓,新樓被建造成巴洛克風格,但它僅僅安穩(wěn)了約60年時間。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施佩耶爾大教堂再次成為人們政治攻擊的目標,暴動的人們損毀了教堂內(nèi)的所有圣壇,1806年人們又打算將大教堂完全拆除,所幸得到美因茨主教JosephLudwigColmar的阻止。拿破侖的法國軍隊還曾將大教堂作為他們的牲畜圈、糧食和物資倉庫。
1689年,施佩耶爾在大同盟戰(zhàn)爭中遭受法國軍隊的進攻,教堂內(nèi)被洗劫一空
拿破侖潰敗后,大教堂得到重新整修,1818年起成為主教府,1846年至1853年德國畫家Johannvon Schraudolph受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的委托,為大教堂繪制了一組Nazarene風格的濕壁畫作品,而保存至今的教堂內(nèi)西側(cè)的作品則是1854年至1858年間完成的,它們被認為是19世紀的大型作品,路德維希一世甚至相信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施佩耶爾大教堂內(nèi)的繪畫作品是最大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