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以真正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干部和群眾。必須使人感到人們互相間的關系確實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給他的。學習魯迅。魯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讀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讀者共鳴的。人們的工作有所不同,職務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論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間都要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決不許可擺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風。
對于下級所提出的不同意見,要能夠耐心聽完,并且加以考慮,不要一聽到和自己不同的意見就生氣,認為是不尊重自己。這是以平等態(tài)度待人的條件之一。
(二十七)各級黨委,特別是堅決站在中央正確路線方面的負責同志,要隨時準備挨罵。人們罵得對的,我們應當接受和改正。罵得不對的,特別是歪風,一定要硬著頭皮頂住,然后加以考察,進行批判。在這種情況下,決不可以隨風倒,要有反潮流的大無畏的精神。這一點,我們已經(jīng)在一九五七年受到了考驗。
(二十八)在省、地、縣三級或者在省、地、縣、鄉(xiāng)四級的干部會議上,討論一次黨的領導原則問題。討論一下這些原則是否正確:“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也有決,不離原則。工作檢查,黨委有責。”這幾句話里,關于黨委的責任,是說大事由它首先作出決定,并且在執(zhí)行過程中加以檢查。“大權獨攬”是一句成語,習慣上往往指的是個人獨斷。我們借用這句話,指的卻是主要權力應當集中于中央和地方黨委的集體,用以反對分散主義。難道大權可以分攬嗎?這八句歌訣,產(chǎn)生于一九五三年,就是為了反對那時的分散主義而想出來的。所謂“各方去辦”,不是說由黨員徑直去辦,而是一定要經(jīng)過黨員在國家機關中、在企業(yè)中、在合作社中、在人民團體中、在文化教育機關中,同非黨員接觸、商量、研究,對不妥當?shù)牟糠旨右孕薷?,然后大家通過,方才去辦。第三句話里所說的“原則”,指的是:黨是無產(chǎn)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和個人作用的統(tǒng)一(黨委和第一書記的統(tǒng)一),中央和上級的決議。
(二十九)是否事事都要問過第一書記?可以不必。大事一定要問。要有二把手、三把手,第一書記不在家的時候,要另外有人掛帥。
(三十)黨委要抓軍事。軍隊必須放在黨委的領導和監(jiān)督之下,現(xiàn)在基本上也正是這樣做的,這是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做軍事工作的同志是要求中央和地方黨委抓這項工作的。只是因為忙于社會改革和經(jīng)濟建設工作,近幾年來我們抓得少了一些?,F(xiàn)在應當改善這種情況。辦法也是一年抓幾次。
(三十一)大型會議、中型會議和小型會議,都是必需的,各地和各部門要好好安排一下。小型會議,參加的幾個人,一二十人,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討論問題。上千人參加的大型會議,只能采取先作報告后加討論的方法,這種會不能太多,每年兩次左右。小型和中型會議每年至少要開四次。這種會最好到下面去開。省委可以到地委召開一個地區(qū)或者相近幾個地區(qū)的縣書記會議。中央同志和國務院各部門可以輪番到地方開些小型會議。各個經(jīng)濟協(xié)作區(qū)[9]有事就開會,每年至少開四次。
(三十二)開會的方法應當是材料和觀點的統(tǒng)一。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lián)系,這是很壞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說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這種方法更壞。要學會用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必須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觀點去統(tǒng)率這些材料。材料不要多,能夠說明問題就行,解剖一個或者幾個麻雀就夠了,不需要很多。自己應當掌握豐富的材料,但是在會上只需要拿出典型性的。必須懂得,開會同寫大著作是有區(qū)別的。
(三十三)一般說來,不要在幾小時內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觀點,而這些材料和觀點又是人們平素不大接觸的。一年要找?guī)状螜C會,讓那些平素不大接觸本行事務的人們,接觸本行事務,給以適合需要的原始材料或者半成品。不要在一個早上突如其來地把完成品擺在別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幾小時內下幾百公厘的傾盆大雨。“強迫受訓”的制度必須盡可能廢除,“強迫簽字”的辦法必須盡可能減少。要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必須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報知識。
(三十四)十個指頭的問題。人有十個指頭,要使干部學會善于區(qū)別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或者多數(shù)指頭和少數(shù)指頭。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有區(qū)別,這件事看來簡單,許多人卻不懂得。要宣傳這種觀點。這是大局和小局、一般和個別、主流和支流的區(qū)別。我們要注意抓住主流,抓錯了一定翻筋斗。這是認識問題,也是邏輯問題。說一個和九個指頭,這種說法比較生動,也比較合于我們工作的情況。我們的工作,除非發(fā)生了根本路線上的錯誤,成績總是主要的。但是這種說法對于某些人卻不適用,例如右派分子。許多極右分子,那是幾乎十個指頭都爛了;學生中的大部分普通右派分子也不只爛了一個指頭,又不是全爛了,所以還可以留在學校里。
(三十五)“攻其一點或幾點,盡量夸大,不及其余。”這是一種脫離實際情況的形而上學的方法。一九五七年資產(chǎn)階級右派分子向社會主義猖狂進攻,他們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黨在歷史上吃過這種方法的大虧,這就是教條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立三路線[10]也是如此。修正主義,或者右傾機會主義,也用這種方法。陳獨秀路線[11]和抗日時期的王明路線[12],就是如此。一九三五年,張國燾[13]也用過這種方法。一九五三年高崗饒漱石反黨聯(lián)盟[14],用的也是這種方法。我們應當總結過去的經(jīng)驗,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加以批判,使干部覺醒起來,以免再吃大虧。好人犯個別錯誤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采用這種方法,所以好人也要研究方法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