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11月17日電(劉歡) 昨天,《毛澤東傳》作者、哈佛大學學者羅斯·特里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毛澤東的不尋常之處,在于他帶領(lǐng)中國人“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羅斯·特里爾所著的《毛澤東傳》,被譽為是西方數(shù)百種毛澤東傳記中最受推崇、最暢銷的作品之一。“客觀”是最多被用來形容它的詞。特里爾說,寫傳記需要特別的藝術(shù),全盤批判或肯定,都是極端的描寫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寫毛澤東,是因為他的不同尋常
“寫毛澤東是因為他的不同尋常。”特里爾說到,“他建立起前蘇聯(lián)沒有的人民公社,寫出《矛盾論》、《論十大關(guān)系》等論著,開辟了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我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完成這些的。”
“北京(當時)僅有的幾個主要的新建筑,都是蘇聯(lián)式的巨大建筑: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這些都是在‘大躍進’期間建起來的。它們看起來就不像中國風格。”在特里爾的新書《我與中國》里,他這樣描述1964年初次踏入北京時的印象。
然而在之后的一次次訪問中,特里爾看到,毛澤東帶領(lǐng)中國人民逐漸擺脫蘇聯(lián)影響,走出自己的路。這也是他所認為的毛澤東的不尋常之處。
“毛澤東詩詞也體現(xiàn)著他的思想和人格,我正在試圖理解,我很享受詩詞帶給我的愉悅。”特里爾說。
寫傳記需要一種特別的藝術(shù)
據(jù)特里爾介紹,因為很多重要材料的出現(xiàn),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毛澤東傳》補充了40%左右的新內(nèi)容。“基于這些新資料的出現(xiàn),我對毛澤東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轉(zhuǎn)變。新材料應該有新結(jié)論,這是科學研究的正確態(tài)度。”
對于西方其他有關(guān)毛澤東的作品,特里爾認為,各個版本都有自己的寫作背景和目的。比如埃德加·斯諾,他有很好的歷史時機,進入了毛澤東的時代。“但他的作品對中國解放后的貢獻并不大,”他說。
特里爾說自己的寫作目的,是揭示毛澤東如何改變歷史。他認為,寫傳記需要特別的藝術(shù),要對人物感興趣,要長時間地跟蹤,并且有一種通感,試著理解人物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情。因此,全面批判或肯定,都是極端的描寫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特里爾本次來華,在山東大學作了連續(xù)三周的演講,接觸最多的就是學生。在他看來,中國的青年很有開放思維,他們對國際關(guān)系、中共歷史都很感興趣,對毛澤東的思想和性格,有自己的理解。同時,他們也很關(guān)注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很多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