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滿足,總是感到快樂,這是先秦·李耳在《老子》里總結(jié)出來的。他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說的就是一個人能克制自己的物欲,不讓物欲永無止境的膨脹,即盡量擺脫物欲的糾纏,感到自己無所欠缺,他的人生就能保持永遠快樂的心境。
做到這點還真不容易。人,從生下來就是一個欲望永遠都滿足不了的動物,得到了還想擁有,吃著碗里的還看著鍋里的。嬰兒從嗷嗷啼哭誕生那一刻起,急于呼吸到空氣,然后他要吮吸到母親的乳汁,如果不滿足這些,他會拼命的哭叫,表達自己的不滿;到活動自如的孩童時起,他會為自己喜歡的玩具或小食品與別的孩子大打出手,互相爭搶;到體力健壯,生龍活虎的成年人時,他開始為滿足生存、溫飽,與競爭對手比拼,爭奪勝利果實??梢?,人從出生到死亡,無時無刻不存在私心。有私心,就會產(chǎn)生欲望; “多欲”的人,大都 “不知足”。
我們不是常聽到那些長輩在訓斥小孩子嗎?“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這山望著那山高!”有的寶寶是一邊吃奶一邊抓著另一個奶頭不放,這自然當算是不知足。又豈只是些小孩子呢?有《貪心歌》就反映了這種心態(tài):“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飽暖又思衣。衣食兩般皆有余,又想嬌容美貌妻。娶了嬌妻并美妾,恨無田產(chǎn)做根基。置下良田千萬頃,出入無車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三品四品皆嫌小,一品二品仍嫌低。一日當朝為宰相,又想帝王理萬機。若要此人心中足,除是南柯一夢西。”像這樣整日地生活在不知足當中,又何來幸福和快樂呢?
一個不知足的人,時時處處就會有“貪欲”心態(tài),所謂“猛獸易伏,人心難降;豁壑易填,人心難滿”,有了貪欲,就會貪得無厭,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而且還會招來禍患,所謂“禍大于不知足”。很顯然地,像這種人,只有增添自己的許多無謂煩惱苦悶,因而也喪失了人生的快樂。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足”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不足”則是絕對的、永恒的。即是說,若一人處處以“足”為不息追求生活的目的,他所得到的結(jié)果將是永遠的不足;反過來,若一個人以“不足”為生活的事實予以理解,接納,他對生活的感受將是處處是足的。
所以,足與不足都是由比較而來的。不能光跟“吃肉”的比,也要跟“喝湯”的比。只跟那些境況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會找到自己好歹有幸還擁有一個可愛人生的感覺。有一首打油詩就把一個人從不知足到知足的心態(tài)描寫得十分形象:“天上下起毛毛雨,人家坐車我騎驢,看看后面行路人,比上不足比下余。”說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生活累,少半源于生存,多半還是源于攀比。“雖然自己的年薪有30余萬元,比普通職工高出近10倍,但他并沒有知足,一心與社會上的“大款”攀比,認為自己多年來為集團辛勤工作,作出不少貢獻,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心里就產(chǎn)生了不平衡感。”這是浙江省巨化集團公司原副總經(jīng)理(副廳級)黃華章寫下的悔過書,懺悔自己年薪30余萬,還不知足。“本來自己的正常收入已經(jīng)不少了,為什么還要去謀不義之財呢?就是因為我心里不知足。才使自己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是湖南工業(yè)大學原校長(副廳級)張曉琪的懺悔語。
足與不足、知足與常樂是辯證的統(tǒng)一。知足,必少思,“少思必定神安”,即可減少雜念煩擾的壓力,心情愉快,心神安靜,災病不生。不知足,必多思,“多思則神殆”,心情煩亂,心神不寧,損害身心健康。古人說:“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因此,做人對物欲要學會知足,即不要以物欲為人生的價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欲,追求人的精神道德為崇高的目標。
真正的滿足是內(nèi)心的滿足,而非物質(zhì)的滿足。知道到什么地步該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