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是門藝術
22日11時15分。陽邏經濟開發(fā)區(qū),格林美武漢電子廢棄物循環(huán)產業(yè)園。“兩型社會”建設是習近平此行考察的重要內容。在參觀武漢市民之家的兩型社會實踐展覽后,習近平專門來到格林美武漢公司考察。
格林美武漢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19日,承擔以武漢城市圈為中心的廢舊電池和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業(yè)務,生產線上的工人多為新招人員。
習近平一行來到電子廢棄物分解車間。生產線上,廢舊冰箱、電腦、電視機被拆解,鋁、銅、塑料等被回收,20多種稀有金屬資源循環(huán)再造。在塑木車間,廢舊家電里分離出來的塑料按比例加入稻糠、木粉,經過混合、擠壓、成型以及表面處理后,變成一根根外觀酷似木材的筆直塑木型材。
習近平邊走邊看,詳細了解各種廢棄物的回收量、收集辦法、自主專利技術等。他高興地說,變廢為寶、循環(huán)利用是朝陽產業(yè)。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把垃圾資源化,化腐朽為神奇,是一門藝術,你們要再接再厲。
在電視拆解生產線1號工位,習近平停下腳步,與36歲的女工王翠華拉家常。
“你是哪里人?”
“湖北荊門人。”
“工資收入多少?”
“一個月2300元,如果加班的話,拿雙倍工資。”
“有沒有休息?”
“平時一個星期上5天班,廠里忙的話,周末也加班。”
“你是外地人,在這里上班怎么休息呢?”
“公司有集體宿舍。”
緊鄰王翠華的是2號工位的實習工張世慶。
“小伙子是哪個學校的?實習多久了?為什么選擇來這里實習?”習近平笑著問道。
張世慶回答:我是武漢紡織大學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準備實習一個月,體驗工藝流程,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
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22日下午。鄂州杜山鎮(zhèn)東港社區(qū)。
道路兩旁,樹蔭下,不少當地居民擺著小攤,向過往行人推銷水晶梨或西瓜。
15時50分,一輛中巴車靜靜駛入在這里的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鄂州實驗基地。
這個基地有131畝水稻實驗田,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在此進行水稻雜種優(yōu)勢機理、雜交水稻種質創(chuàng)新與基因發(fā)掘等多項研究。近年來,鄂州市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提高農業(yè)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已建立24個示范基地,總面積1.5萬畝。
習近平下車后,與朱英國握手問好。
珞優(yōu)8號、珞優(yōu)10號、兩優(yōu)234……朱英國一一介紹基地培育的優(yōu)良水稻品種。
“這是秈稻啊。”習近平一看水稻種子的粒型,立刻認了出來。
齊膝高的水稻長勢喜人。在朱英國等人陪同下,習近平走上田埂,在稻田里拔起禾苗察看分蘗情況。
“什么時候能夠收割?”“耕作的機械化程度怎么樣?”“農民是不是喜歡用秧盤?”
習近平關切詢問,朱英國一一作答。
“您辛苦了!感謝你們作出的貢獻,希望各位繼續(xù)努力,科技興農,糧食安全要靠自己。”得知朱英國培育的雜交稻良種推廣種植面積已在億畝以上,習近平說。
“項目得到國家支持的情況怎么樣?”臨走前,習近平再次向朱英國詢問。得知該項目被納入國家863計劃后,他滿意地笑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