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群眾路線
改進工作作風
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陸續(xù)展開。廣東首批教育實踐活動單位已進行動員和部署。作為當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各級黨組織須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并以整風精神搞好教育實踐活動,務求取得扎實成效。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生命線,不僅億萬民眾耳熟能詳,而且,歷經歲月磨礪,它已成為我黨宗旨的體現(xiàn)和政治智慧的濃縮。不管風云變幻、世事滄桑,群眾路線始終是我黨矢志不移和一以貫之的信念,從不曾動搖。那么,為何當下要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今天重提群眾路線教育和實踐,又有何特殊意義?習慣了各種“活動”的人們,會否又把它當做一次“形式”和“過場”?
60余年的執(zhí)政考驗,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執(zhí)政黨的“政績”有目共睹,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總體情況也得到認可,但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xiàn)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為何社會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們的焦慮和抱怨卻不斷?為何在個別地方,一件小事或丁點矛盾沖突,便可能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為何社會信任缺失,對立與戾氣成為傳染性的社會情緒?其中固然包含轉型期社會利益調整的沖突,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黨員干部作風浮夸,高高在上,長期脫離群眾,從而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特別是有些領導干部的腐敗奢靡之風,令民眾深惡痛絕。長此以往,不僅將削弱黨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甚而影響執(zhí)政根基。
因此,在全黨范圍內,“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不僅必要,而且刻不容緩。人心向背,事關執(zhí)政黨的命運。而決定人心向背的關鍵則取決于執(zhí)政黨的作風,在轉型期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和利益沖突面前,能否真正樹立起為民務實清廉的作風,與群眾保持血肉相連的緊密關系,不僅事關社會矛盾的化解,事關社會大局的穩(wěn)定,在某種程度上也將決定中國改革大業(yè)的成敗。可以說,教育實踐活動既是一次黨組織思想和肌體的自我凈化,也是我們黨形象的重塑和提升,更是為引領13億人實現(xiàn)宏大“中國夢”的再加力。
十八大后,中央推出了扭轉作風的八項規(guī)定,獲得民眾的一致好評。對此次教育實踐活動,廣大群眾也頗多期許。但是,一些黨員干部可能會認為,群眾路線已是多年的老傳統(tǒng)了,恐怕搞不出什么新意了。一些群眾也擔心,個別單位可能會重演“轟轟烈烈搞形式,認認真真走過場”的老套路,文件發(fā)一大摞,空話說幾籮筐,但都不觸及問題,最終,群眾空歡喜一場,更增添幾分失望和不信任。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黨內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已成為阻隔黨和群眾的一堵墻。既是“整風”,就不能不痛不庠,舒舒服服,更不能“自娛自樂”,我們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結合實際,多聽取群眾意見,每位黨員干部都能“亮亮丑、出出汗、排排毒”,讓轉變作風收到實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