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為何中共能夠打造新中國?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二. 為何中共能夠打造新中國?

二. 為何中共能夠打造新中國?

翻開中國近現代史,一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百余年歷史,既是一部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的奮斗史、勝利史。在百余年里,中國人民無不受盡侵略、凌辱和欺壓,甚至面臨亡國亡種的危險。同時,正是在這生靈涂炭的百余年里,中國人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反抗階級壓迫,曾進行可歌可泣和波瀾壯闊的斗爭。然而,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之前的所有斗爭,并未能使中國人民擺脫被侵略、被掠奪和被奴役的悲慘地位。只有到了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才使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由失敗轉向勝利。

1. 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捍衛(wèi)國家主權民族利益

八年離亂,夢里春閨,山河滴血,薄海同仇。在“西安事變”到“重慶談判”這段歷史時期,恐怕再沒有什么詞比“國共合作”包含的內容更豐富。它里面既有友愛,也有仇恨;既有團結,也有對立;既象征平等,也象征著不平等;既意味著和平,也意味著戰(zhàn)爭。但是,不論其間有何仇恨、對立、不平等,甚至戰(zhàn)爭,卻始終在努力維持國共之間的統一戰(zhàn)線。從1936年國共兩黨的秘密接觸、正式談判,到合作的形成;從合作中的磨擦到反磨擦、限制到反限制,到最后再次分裂,兵戎相見,國共之間持續(xù)了長達11年之久的政治和軍事的和戰(zhàn)演義。

1.1  西安事變的發(fā)動與和平解決,是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重大勝利

歷史往往捉弄那些違背歷史潮流而動者。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命運恰與王熙鳳殊路同歸:“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他竟是如此地色厲內荏,短短三年,就被人民革命洪流逐出歷史舞臺,重蹈“一代梟雄”拿破侖的復轍。應驗《紅樓夢》所云:“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委員長”逃到臺灣后,對自己的失敗捶胸頓首,反悔萬分,進行痛苦的回顧與總結。為此,他在1956年專門出版一本《蘇俄在中國——中國與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又名《和平共存?》的書,總結國共關系的歷史經驗,并告誡各國,結論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一千個不該,一萬個不該,不該與中共第二次合作。他總結道:“我政府對共產黨談判和共軍收編,乃是政策和戰(zhàn)略上的一個根本錯誤。”他說:“當時中共在西北才5000人,瀕臨崩潰的危機,如果當時對中共予以絕對的隔絕和封鎖,作徹底的處置和根本解決,中共就不會死灰復燃了。”在“委員長”看來,如果他在1936年至1937年上半年,對中共“予以絕對的隔絕和封鎖”,中國的事就不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大麻煩,他的統治就能“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墒撬浟耍浩湟唬⒁曧耥竦娜毡镜蹏髁x是怎樣制約他的行動;其二,英勇的紅軍長征,是怎樣突破他的“絕對隔絕和封鎖”,怎樣粉碎他的“徹底處置和根本解決”;其三,他也忘卻了西安事變。

“委員長”為何不從另外角度想一想,如果張學良不是了解到蔣介石秘密尋找與共產黨談判的情況,如果他不是相信共產黨有蔣介石無法戰(zhàn)勝的力量,他是否會與共產黨結盟,鋌而走險,冒然發(fā)動西安事變? 1935年華北風云乍起,國民黨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抗日熱情與日俱增,準備抗戰(zhàn)的實際工作也逐漸落到實處,對中共問題是依然采取以武力征服的方式,還是改由政治解決途徑,作出較為明智的選擇,“委員長”不得不派人從幾條渠道尋求與中共對話。

西安事變的發(fā)動與和平解決,是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重大勝利,使面臨危亡的中華民族,終于實現由內戰(zhàn)到團結抗戰(zhàn)的歷史轉型。正如毛主席所說:“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在新形勢下的國內合作形成了,全國抗日戰(zhàn)爭發(fā)動了。”作為西安事變發(fā)動者的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功不可沒,永垂青史。

進而言之,西安事變結束后,如果蔣介石有力量有決心,何以要沽名學霸王,留下無窮隱患,并與中共談判?如果共產黨數萬兵力無足輕重,蔣何以在談判條件上一讓再讓,最終不得不同意共產黨人保有事實上獨立的軍權和政權?試比較1949年的國共談判,國民黨尚有半壁江山和數百萬軍隊,只因共產黨人決不妥協,“宜將剩勇追窮寇”,結果竟想要保有部分政權和軍權而不可得。事實昭然,妥協總是雙方面的妥協,不論形式如何又何嘗不是一種“合作”?

1.2  從反蔣、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國共合作成為時代主旋律,中共起主導作用

1931年“918”事變發(fā)生,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自1933年初中共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此后不斷完善這一政策,全國各界積極響應,強烈呼吁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谷站韧鲞\動風起云涌,猛烈震撼著國民黨當權勢力,使其陷入四面楚歌困境。中共多次聲明承諾,如果國民黨停止內戰(zhàn),共產黨擬將根據地變成邊區(qū)、特區(qū),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但事與愿違,蔣介石倒行逆施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方針,把消滅中共擺在議事日程首位。

斗爭固然是絕對的,斗爭內容也呈現不同色彩,分歧顯然比比皆是。但是在經過痛苦磨擦之后,在中國當時急需全民團結的特定歷史時期,中共對癥下藥,因勢利導,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終于釀就西安事變,經過和平談判,蔣介石承諾停止內戰(zhàn),兩黨和解,二度攜手,達到相對平衡,取得某種程度的諒解與妥協,維持多樣形式的和平與統一,全民團結,眾志成城,推波助瀾,抗戰(zhàn)浪潮此起彼伏,國共合作更加鮮明地成為時代主旋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逐步形成。中國社會沿著螺旋式軌跡畢竟大大向前邁進一程,由此產生的歷史意義是多方面的。這段黃金歲月雖說好景不長,但留下一段錯綜復雜而又絢麗多彩的歷史,耐人尋味,引人深思。合作來之不易,堅持更為難得,貢獻永垂青史。

史實證明,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功,中共起主導作用,國民黨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根本否認國民黨也有抗日要求的一面,在國共合作問題上也表現過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則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誠如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與其說國民黨迫于共產黨的統戰(zhàn)壓力,倒不如說主要是被日本帝國主義亡華政策所逼迫。此外,國民黨內部的分化、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國際大環(huán)境的濃縮,也是蔣介石對日態(tài)度和對共政策轉軌變型的重大因素。同時,民族危亡,外敵壓境,也迫使中共審時度勢,權宜應變,沿著共產國際正確導航,及時采納愛國抗日將領張學良的建議,修正自己的國內外政策,放棄打倒一切帝國主義的主張,放棄打倒一切國民黨勢力、抗日必先反蔣、兩種政權對立、兩種戰(zhàn)爭同時并舉等政策,從根本上糾正極“左”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

一致的階級利益和革命任務、共同的敵人與綱領、相互妥協的條件及其相應政策,又聯合又斗爭策略的科學運籌,使兩黨在民族存亡之秋,柳暗花明,相逢一笑;化敵為友,墻外御侮。還應看到,在國共兩黨接觸、談判的過程中,蘇聯的崛起和強大存在,尤其對中國抗戰(zhàn)的積極支持,對中共政策的影響和對蔣介石聯蘇抗日的吸引,成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的催化劑。

然而,截然不同的觀念形態(tài)、此消彼長的政治地位和貧富懸殊的社會基礎,使得雙方有著迥異的政治目的和革命理想,而這種對立的政治目的和革命理想從根本上決定國共兩黨總是難以找到共同的妥協和諒解形式。

誠然,機會總是存在,無論是1937、1938、1943、1944,還是1945和1946年,事實上都能發(fā)現契機。當然,機會總是有條件的,其或隱或現往往取決于客觀環(huán)境、力量對比,一方甚或是雙方的妥協意愿使然。也正是如此,機會總是不能賜予那些守株待兔的人,更不會青睞葉公好龍者。任何一種環(huán)境的改變、力量對比的變化,乃至談判條件的調整,都可能使本來存在的機會轉瞬即逝。

不言而喻,分裂之過不在中共,千秋功罪自有公道,抗戰(zhàn)勝利得益于中共委屈求全聯將抗日的統一戰(zhàn)線,炎黃子孫寄再次合作厚望于今朝。

1.3  迫降與反迫降:中共把政權和軍隊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持獨立自主抗戰(zhàn)

蔣介石及其臺灣史學家認為,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共產黨“誓愿歸順”,是“乞降”。這種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謬言,未免荒唐可笑。不言而喻,在國共合作的談判過程中,國民黨確實不肯以平等合作為原則對待中共,力圖迫使共產黨投降就范。但以共產主義為信仰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政權、軍隊這兩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上,不作任何實質性讓步,把政權和軍隊掌握在自己手中,緊握手中槍,建立自己的總司令部,堅持獨立自主抗戰(zhàn)。

試問:天下哪有這樣的“歸順”和“乞降”呢?恰恰相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極端復雜和極具戲劇性的談判過程,是迫降與反迫降的激烈斗爭過程。它甚至遠比真刀實槍的磨擦與沖突更為驚心動魄。如果把國共雙方的歷史性較量概括為“斗智斗勇”的話,那么,談判本身實際上也是雙方運用謀略克敵制勝的一種手段。

在1936至1946年間,國共兩黨之間幾乎所有重大矛盾與紛爭,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都不可避免地要訴諸談判解決。而國共兩黨自身幾乎所有重要的方針和目的,也都不可避免地要在談判條件的考慮和變換中表現出來。其結果是經過西安事變前后一年零九個月的談判,終于迫使國民黨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承諾兩黨合作抗日,共赴國難。

國共兩黨合作之后,中共基本方針是長期合作,即戰(zhàn)時合作抗日,戰(zhàn)后合作建國。毛主席在1938年10月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闡明要義:“所謂長期合作,不但是在戰(zhàn)爭中的,而且是在戰(zhàn)爭后的??谷諔?zhàn)爭是長期的,戰(zhàn)爭中的合作已經算是長期的了。但是還不夠,我們希望繼續(xù)合作下去,也一定要合作下去。有什么保證呢?保證就在:戰(zhàn)爭中的合作決定戰(zhàn)后合作??谷彰褡褰y一戰(zhàn)線中主要的國共兩黨,必須同患難、共生死,力求進步,并經過長期努力,才能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否則不能。戰(zhàn)爭以后,長期同過患難的有了進步的兩黨,就造成繼續(xù)合作的基礎。那時的國內國際條件將更有利于合作,也是現在想要得到的。”報告還論述了兩黨長期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家制度、組織形式、基本政策等。中共在合作中忠實遵循上述長期合作方針。鑒于此,才出現武漢時期兩黨關系和睦融洽景象,被時論譽為“兩黨蜜月”時期,全國各界均為之歡欣鼓舞。

但是,蜜月不再來。武漢失守后,由于戰(zhàn)爭形勢急轉直下以及日本侵華方針的調整,也由于中共在敵后力量燎原之勢,國民黨加緊推行“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針,國共關系逆轉,反共磨擦接踵而至,直至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國共合作瀕于破裂邊緣。

在此期間,國民黨在“軍令、政令必須統一”的名義下,阻礙中共在敵后發(fā)展抗日武裝,干涉中共在敵后建立抗日政權;中共則反其道而行之,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壯大人民抗日武裝,發(fā)展抗日根據地,建立根據地抗日政權;并嚴正聲明:我黨我軍的發(fā)展是抗日需要,民族需要,義不容辭,刻不容緩。在國共關系惡化低谷期,限制與反限制成為國共斗爭的主要內容。從“委員長”本意來說,他是想反共、抗日同時并舉,并企圖反共第一,抗戰(zhàn)第二。

然而,民族矛盾始終是抗戰(zhàn)時期主要矛盾。國共分裂,只會對侵略者有利,對國共兩黨來說,其后果恰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因此,國民黨反共磨擦,只能是“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反反停停,走走看看,保持一定距離。中共反磨擦,也必然是根據“長期合作”的方針,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斗爭中“有理、有利、有節(jié)”,磨而不裂;并及時提出“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靈活運用“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策略。兩黨對自己的國內政策的這種制約,客觀上仍然維持繼續(xù)團結合作的局面,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統一,兩黨并舉的抗戰(zhàn)烽火大旗繼續(xù)高高飄揚。

到抗戰(zhàn)后期,中共根據形勢需要,提出成立聯合政府主張,國共兩黨一方面繼續(xù)在對日作戰(zhàn)方面進行合作,一方面就中共提出的抗戰(zhàn)勝利后的繼續(xù)合作——成立由各抗日階級和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組成的聯合政府問題進行談判。其中有美國方面的插入和各民主黨派的斡旋。談判雖希望渺茫,但表明歷經抗日戰(zhàn)爭考驗,國共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fā)生重大變化,“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已在全民族中形成共識。

2.  中共領導的抗日戰(zhàn)爭,時間長,規(guī)模大,犧牲重,意義深遠

2.1  抗日游擊戰(zhàn)是中外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zhàn)

抗戰(zhàn)之初,為了建立全民抗日統一戰(zhàn)線,紅軍顧全大局,改編成八路軍新四軍,被國民黨派到敵后日軍占領區(q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老蔣企圖借刀殺人。毛主席將計就計,就湯下面,順水推舟,站穩(wěn)腳跟,借鑒《三國演義》,活用《孫子兵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采取游擊戰(zhàn),靈活機動,聲東擊西,神機妙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zhàn)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zhàn)中殲日寇。”游擊戰(zhàn)爭由小到大,遍地開花。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麻雀戰(zhàn)、伏擊戰(zhàn)、破襲戰(zhàn)、聯防戰(zhàn)、車輪戰(zhàn)、蜂窩戰(zhàn)、圍困戰(zhàn)、鐵道游擊戰(zhàn)、水上游擊戰(zhàn)、敵后武工隊等,建立廣大根據地,作戰(zhàn)形式千姿百態(tài),變幻莫測,集小勝為大勝,八路軍新四軍迅速發(fā)展壯大,使日寇陷于人民戰(zhàn)爭汪洋大海。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游擊戰(zhàn)古已有之,而中共將游擊戰(zhàn)爭發(fā)展到更高層次:并非內線正面作戰(zhàn),而是外線敵后獨當一面作戰(zhàn);并非小規(guī)模,而是大規(guī)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并非短期,而是長期,貫穿于戰(zhàn)爭全過程;并非“流寇”式,而是建立抗日根據地;并非孤立,而是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斗爭相配合;并非僅僅由正規(guī)軍承擔,而是有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并非永遠停留在游擊狀態(tài),而是逐步向正規(guī)戰(zhàn)發(fā)展,使之成為戰(zhàn)勝敵人的重要因素。正如毛主席所說:“中國抗日戰(zhàn)爭中的游擊戰(zhàn)爭,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這樣又廣大又持久的游擊戰(zhàn)爭,是頗為新鮮的事情,將在人類戰(zhàn)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這就是中華民族自求解放的戰(zhàn)爭形態(tài),是半殖民地大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舉行的解放戰(zhàn)爭的特殊形態(tài)。”

當年,一些國際人士和日軍軍官也認識到中國抗日游擊戰(zhàn)爭偉力。美國軍事評論家威爾納寫道:“在二戰(zhàn)中,沒有一個地方的游擊戰(zhàn)能夠擔當游擊戰(zhàn)在中國將要而且能夠擔負的戰(zhàn)略任務。”日軍一高級指揮官說:“中共八路軍對日軍作戰(zhàn),是一場任何條令都未寫過、也從未體驗過的特殊戰(zhàn)爭。他們長于夜間和山地遠距離機動作戰(zhàn),因而日軍常常處于內線被包圍的境地。日軍在千百次圍剿戰(zhàn)中基本上沒有給中共軍隊重大打擊。與此相反,在圍剿中日軍司令部、小部隊和后方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的事例卻不勝枚舉。”曾任日軍大本營中校參謀的山畸重三郎,在戰(zhàn)爭結束后深有感觸地說:“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游擊戰(zhàn)爭,但只有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抗日戰(zhàn)爭中進行的游擊戰(zhàn),堪稱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zhàn)??梢哉f是一種全民總動員、一致對敵的攻勢戰(zhàn)略,把男女老幼全部動員起來,發(fā)揮衛(wèi)國衛(wèi)民的主觀能動性,造成沖擊敵人的威勢,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

到抗戰(zhàn)勝利時,共進行游擊戰(zhàn)12.5萬次,殲滅日軍52余萬,解放國土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戰(zhàn)果輝煌。

2.2  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戰(zhàn),寧死不屈,牽制和消滅大量日軍,戰(zhàn)略作用巨大

1938年,毛主席在《論持久戰(zhàn)》一文中,全面準確分析了中日雙方力量,將戰(zhàn)爭過程分為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略相持和戰(zhàn)略反攻三個階段,這場持久戰(zhàn)的最后勝利者一定是依靠廣大人民的中國。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指明方向,使當時尚處于劣勢的中國看到勝利曙光。

中共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將軍,戰(zhàn)到彈盡糧絕,壯烈犧牲,慘無人道的日軍解剖楊將軍遺體,發(fā)現他腸胃里顆粒無存,只有樹皮草根。日軍對意志堅定無與倫比的共產黨人肅然起敬。狼牙山五壯士壯烈跳崖,新四軍“劉老莊連”全員戰(zhàn)死,此類大義凜然、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屢見不鮮,不勝枚舉。

八路軍新四軍步步為營的游擊戰(zhàn)拖住日軍主力,使其寸步難移,最遠只達宜昌,難以突破長江進犯重慶,戰(zhàn)略作用巨大:一是使蔣介石大部分時間得以在重慶養(yǎng)精蓄銳,穩(wěn)坐釣魚臺。二是發(fā)揚國際主義精神,將大批日軍主力拖在中國戰(zhàn)場,與艱苦卓絕奮戰(zhàn)在太平洋戰(zhàn)場的“二戰(zhàn)”同盟軍美軍遙相呼應,減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太平洋戰(zhàn)場的壓力,使美軍得以集中軍力打擊法西斯。三是對蘇聯援助更大。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之初,蘇聯紅軍在西部戰(zhàn)線遭受德軍重創(chuàng),斯大林擔心德日兩邊夾擊,東北抗日聯軍拖住70萬日本關東軍,阻止日關東軍進攻蘇聯,支援蘇軍能夠全力以赴反擊德軍,為加速日本帝國主義在亞洲大陸的徹底失敗,早日結束“二戰(zhàn)”作出重要貢獻。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后,斯大林調集蘇聯紅軍幫助中國消滅了日本關東軍。

在整個反法西斯的“二戰(zhàn)”中,中共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犧牲之重,作用之巨,前所未聞。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是無數先烈鮮血換來的。中共在崢嶸歲月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幸福,譜寫了一曲永恒的英雄史詩,建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偉大勝利,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

2.3  與紀律嚴明的“共軍”相比“國軍”潰不成軍

一是抗戰(zhàn)初期,蔣介石倒行逆施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積極反共,消極抗日,將八路軍新四軍派到敵后日軍占領區(qū),企圖借刀殺人。毛主席將計就計,順水推舟,深入敵后,迂回游擊,以少積多,以弱勝強。

二是抗戰(zhàn)中后期,蔣介石擔心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與他爭奪天下,1941年捍然發(fā)動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公然槍殺共產黨人。群情激昂,義憤填膺,躍躍欲試,決心與國民黨一決雌雄,內戰(zhàn)一觸即發(fā)。如果中共全力反擊,內戰(zhàn)必然爆發(f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親者痛仇者快。大敵當前,中共審時度勢,顧全大局,以抗日為重,決定軍事上采取守勢,應對國民黨可能發(fā)動的更大軍事行動;而政治上采取攻勢,向國統區(qū)人民及國際反法西斯力量揭露蔣介石反共陰謀。這一招果然奏效,在輿論壓力下,蔣介石被迫公開聲明道歉,中共勉為其難將國共合作一直維持到抗戰(zhàn)勝利。

三是抗戰(zhàn)初期,“國軍”雖曾一度打了幾個硬仗,犧牲上百位將領,但是抗戰(zhàn)后期“國軍”紛紛投敵叛變,成為日偽軍,連汪精衛(wèi)的漢奸政府也是原國民黨骨干組成,為虎作倀,助紂為虐zhùzhòu wéi nüè。

四是蔣介石乘中共全力抗日之際臥在峨眉山養(yǎng)精蓄銳,靜觀其變,日降后迅速下山搶占勝利果實??箲?zhàn)勝利伊始,蔣介石威望一度高漲,甚至如日中天,與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并列為世界四大元首,但好景不長,不久就威信掃地,一落千丈。赴淪陷區(qū)受降的國民黨接收大員滿腦子“金子、銀子、房子、車子、女子”,五子登科,搜刮民財,魚肉百姓,榮華富貴,金玉滿堂,接收變?yōu)榻偈?,淪陷區(qū)老百姓流行歌謠: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蔣介石曾經捶胸頓足地反思道:如此腐敗的黨早就該完蛋了。他當然不甘心國民黨土崩瓦解,令兒子蔣經國赴滬反腐,清查老虎,查到四大家族孔祥熙的公子小姐,宋美齡干預,蔣經國無可奈何。當時媒體就諷刺蔣經國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解放前夕,蔣介石已經被全國人民唾棄。毛主席指出,解放戰(zhàn)爭有兩條站線:一條是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真刀實槍的戰(zhàn)場,解放軍勢如破竹地追擊窮寇“國軍”;另一條是國統區(qū)人民聲勢浩大的反蔣浪潮。

國民黨撤離大陸時,曾經積極動員大批有所建樹的知識分子赴臺,但隨從者鳳毛麟角。如國民黨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大會選出的82位院士,除了9位外籍和2位去世,赴臺僅12位,其余全留大陸。大師們?yōu)楹尾浑S蔣介石去寶島喝香吃辣?原因是對蔣介石了如指掌,國民黨統治舊中國22年,其所作所為令人心寒,大失所望,共產黨再壞也壞不過國民黨。如為了籠絡高級知識分子,國統區(qū)平價特供美國援助面粉,但朱自清先生寧愿餓死也禁吃。戰(zhàn)后美國人為了扶日抑蘇,置中國人民感情于不顧,放走日本戰(zhàn)犯。朱自清先生在貧病交加、饑寒交迫中去世前聯名抗議,并交待家人,寧愿餓死也拒絕磋來之食。

3.  通靈寶玉這塊護身符,毛主席得到了,蔣介石丟掉了

3.1  在“七大”路線指引下,國內外和平民主力量配合,達成《雙十協定》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日寇亡華壓力已不復存在,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首位,中國向何處去成為國內矛盾斗爭焦點。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全國人民都希望有一個和平、民主與團結的局面,以便重建久經戰(zhàn)禍、百廢待興的家園。

在新形勢下,中共堅持在第二次國共合作伊始就已制定的戰(zhàn)后合作建國方針,積極爭取在和平民主條件下,共同建國。國民黨則企圖通過談判達到一黨專政目的,并爭取時間積極準備內戰(zhàn),獨享勝利果實。自以為穩(wěn)操勝券的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主席到重慶談判。中共雖清醒地意識到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的危險性,并作好自衛(wèi)充分準備。但中共認為,由于國際國內局勢各種因素制約,蔣介石把全面內戰(zhàn)強加于人民是心有余力不足,而爭取一段時期的國內和平是可能的。

在中共誠心誠意的努力下,國內外和平民主力量密切配合,終于達成《雙十協定》、《停戰(zhàn)協定》以及《整軍方案》,迫使國民黨實際接受了中共產關于聯合政府的主張。這是中共堅持國共合作,反對分裂的一貫立場的生動體現,是中共“七大”路線的勝利。周恩來曾經指出:“政治路線就是毛澤東同志《論聯合政府》的路線。”中共為策劃和推進國家民主改革,為設計和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聯合政府,創(chuàng)立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這些協定、決議的簽訂與公布,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也博得國際輿論的廣泛同情。

然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勢力,以為有美國的強大支援,可以一口吞掉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自作聰明地采取兩面手法,即在簽定和平協議的同時,置國內外進步輿論于不顧,悍然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單方面關閉國共和談之門。1947年,更下令中共代表團及中共駐國民黨統治區(qū)工作人員限期撤回延安。至此,經過百折不撓、艱苦卓絕的努力,而玉成其事并已堅持十年之久的第二次國共合作降下悲劇的帷幕。

3.2  由于與中共的關系,蘇聯才援助國民黨和蔣介石,國際上才承認中國是世界“四強”之一

如果客觀冷靜地回顧往昔,不難看出,中共在歷史上并無損于蔣介石。蔣介石是在大革命時期起家的。而在這個時期,中共不僅幫助了國民黨,也幫助了蔣介石。只有由于中共與蘇聯的關系,蘇聯才援助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大批武器。1924年10月,蘇聯一次就運來步槍8000余支,陸續(xù)派來政治、軍事顧問,教官幾十人,給黃埔軍校無償撥款200萬元。黃埔軍校1~4期畢業(yè)的5000名軍事干部,就是在共產黨大力協助下培訓的。日寇侵華之后,中共以德抱怨,不僅把委員長從反共和消極抵抗的深淵中解救出來,而且使他成為民族領袖,其政治威望和軍事、組織實力都發(fā)展到從未有過的高度;也正因為如此,國際上才承認中國是世界“四強”之一,蔣介石也成為與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并列的著名領袖人物。

可以設想,如果蔣介石在1936年、1937年堅決把內戰(zhàn)進行到底,國共兩黨精疲力竭,兩敗俱傷,“漁人”趁收殘局,那時委員長如果不淪落為溥儀或汪精衛(wèi)的下場,也勢必死在“皇軍”軍刀之下。因此,中共的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政策,是再次協助委員長,也復興和發(fā)展了國民革命事業(yè)。歷史無情地說明:委員長真正要悔恨的,決非第二次國共合作,也并非“明知其為陰謀而依然中計”,而是他未忠實于第二次國共合作,未將合作進行到底??箲?zhàn)勝利后,如果委員長實踐其1937年3月在杭州會談時向周恩來表示的“永久合作”、“我死后也不要生分歧”的前言,接受中共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放棄一黨專政,做一個全國人民擁護的民主聯合政府的領袖,繼續(xù)保持抗戰(zhàn)中的光榮。委員長是決不會倉惶逃離大陸,遭萬民唾棄的。

3.3  國民黨聯共則榮,聯共則興;反共則衰,反共則亡

毫無疑問,在中國現代史上,國共兩黨曾經歷兩次合作和兩次分裂。不論過去的人們以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當時的現實,也不管今天的人們以什么樣的觀點來理解過去的歷史,誰能否認,自有共產黨以來,到國民黨敗走臺灣時止,在28年時間里,政治觀點上截然對立的國共兩黨,“和平共處”時間長于相互戰(zhàn)爭時間。

兩黨合作或處于非戰(zhàn)爭狀態(tài)時間總計1921~1927年和1937~1946年共16年。第一次合作是中國共產黨和孫中山先生倡議的,其結果是取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而分裂結果則使中國人民陷入十年內戰(zhàn)之苦。第二次合作是中國共產黨和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努力促成的,也是國共兩黨共同努力的必然,其結果是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過去和今天的政治家們,站在不同角度,對于這種“和平共處”理解始終不同。但是,之所以選擇“和平”而非戰(zhàn)爭,這畢竟是一種妥協,并且是相互間而非單方面的妥協。歷史證明,委員長當時絕非不想“徹底”消滅中共,不是實不為也,而是實不能也。

兩黨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時間總計有1927~1936年和1947~1949年共12年;而分裂結果,則使中國人民在飽嘗八年戰(zhàn)亂之后,又卷入內戰(zhàn)漩渦,而國民黨也失去曾經擁有的榮譽和光輝。

因此,國共合作的根本經驗到底是什么并不難回答。國共兩黨是近代中國兩個實力最強大的政黨,中國之命運如何,兩黨關系具有決定性意義。兩黨合作,相互發(fā)展,歷史前進,民族之幸,民族之福;兩黨分裂,必戰(zhàn)火連年,人民受難,兩黨受損。恰如廖承志所說,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國民黨聯共則榮,聯共則興;反共則衰,反共則亡。這個結局的根本原因,在用六種語言出版的《毛澤東傳》一書中,美國作家R·特里爾形象地把民心比作掛在賈寶玉脖子上的那塊通靈寶玉。他在論及毛勝蔣敗時斷言:“通靈寶玉這塊護身符,毛澤東得到了,蔣介石丟掉了。”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中華兒女肩負第三次國共合作這個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解鈴還須系鈴人。海峽兩岸人民應當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為建立一個和平與合作、公正與平等、相互尊重與共同發(fā)展,普遍繁榮與不斷進步的現代化“兩制一國”而奮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