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那些身死他鄉(xiāng)、為國捐軀的中國軍人墓地今安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墓地早已無處可尋,老撾的中國烈士陵園也曾破敗不堪被人遺忘。而文革期間,金日成曾下令砸爛毛岸英墓……
朝鮮:金日成曾怒砸毛岸英墓
圖說:走散后被美軍俘虜的志愿軍小戰(zhàn)士
圖說:2012年經修葺后的朝鮮檜倉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
據統(tǒng)計,抗美援朝期間,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的中國志愿軍達36萬余人,其中有14萬人從此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
當時,中國政府要求將陣亡的將士就近掩埋,只有團級以上干部及特級、一級的戰(zhàn)斗英雄可運回國內安葬。
毛澤東曾對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說:“岸英是屬于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你回去要講岸英是志愿軍的一名普通戰(zhàn)士。至于岸英的遺體沒有運回國內,埋在朝鮮的國土上,體現了我們與朝鮮軍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精神,也說明我們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烈士的鮮血凝成的。”
由此可見,當時領導層認為志愿軍安葬在朝鮮,有利于維系中朝關系。而最先提議把毛岸英葬在朝鮮的彭德懷則認為,此舉“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
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我國于1954年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撥出??钤诔r建起了八處中心烈士陵園。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作戰(zhàn)地域廣,戰(zhàn)線拉得長,有很多烈士分散葬在朝鮮各地。1970年,經中方同意,金日成指示朝鮮黨和政府撥出???,為志愿軍修建合葬墓。在其后的幾年中,朝鮮北方修建了62處志愿軍墓地,建有343個烈士合葬墓,將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軍烈士,集中安葬于這些烈士合葬墓中。
圖說:朝鮮開城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
然而,中朝關系并沒有如期走向“親密”。為獲取更多援助,朝鮮開始遠離中國、親近蘇聯(lián)。“文革”期間,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
文革期間,紅衛(wèi)兵在北京帖金日成的大字報,揚言要逮捕“走資派”金日成。消息傳到朝鮮,金日成聞訊大怒,當即下令搗毀志愿軍烈士陵園,將烈士碑統(tǒng)統(tǒng)打爛,包括毛岸英的墓碑也被砸得粉碎。
1994年金日成去世,不久,朝鮮進入“苦難行軍”的嚴重經濟困難時期。2000年,曾有中國學者訪問團赴朝。他們在一個志愿軍陵園里發(fā)現,守墓人從原來的幾人減為一人,墓地雜草很高。而面對不滿的中國客人,守墓人內疚得流淚:“實在對不起,我們太困難了。”
現狀是,大部分朝鮮志愿軍墓地不對外開放,后人難以祭拜。大多數陣亡烈士仍然安葬在他們犧牲的陣地前線,那里又恰好是軍事禁區(qū)。因此在2009年前,只有數個志愿軍陵園開放以供祭掃,如檜倉、平壤兄弟山、開城陵園等。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檜倉陵園,葬有包括毛岸英在內的134名烈士。
葉落歸根不僅是中國的傳統(tǒng),自朝鮮戰(zhàn)爭以后,美國一直固守這樣的原則:無論是在哪一場戰(zhàn)爭中陣亡的美國士兵,都要“帶他回家”。為此,1973年美國成立 JPAC(即“戰(zhàn)俘及戰(zhàn)斗失蹤人員聯(lián)合調查司令部”),負責搜尋并還原美軍失蹤將士遺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