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一大早,記者來到山西省翼城縣兩坂村黨支部書記李鴻海家時,他正佇立在自己的“遺像”前。李鴻海說:“我生命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粗约旱?lsquo;遺像’更有一種緊迫感,總覺得村里的好多事要爭分奪秒去做。”
李鴻海,一位鐵骨錚錚的共產(chǎn)黨人。在身患癌癥、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日子里,他一次次向村民承諾辦實事、辦好事,又一件件、一樁樁地將這些事情辦成、辦好。
李鴻海,一位勇于奉獻的優(yōu)秀“村官”。他在村支書崗位上二十二年如一日,帶領(lǐng)干部群眾,在一個原本貧窮的村莊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全村年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300元上升到去年的4500元,村民們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征途。
他以頑強不屈的生命,奏出了奉獻不止的時代強音。
用勇氣和智慧戰(zhàn)勝貧窮
土生土長的李鴻海,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和父老鄉(xiāng)親充滿了感情。早在上世紀60年代,剛剛中學畢業(yè)的他就毅然放棄留城當老師的機會,回到兩坂村為家鄉(xiāng)人民服務。1983年,李鴻海當選為兩坂村黨支部書記后,更是立志治窮根。歷任村保管員、統(tǒng)計員、生產(chǎn)隊長和村委會主任的他,對村里的情況了如指掌。
兩坂村溝壑縱橫,十年九旱。全村315戶1130口人,1850畝土地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12條溝、13道梁上。過去,村里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耕地山梁掛,吃水山溝爬,行路山橋險,有女山外嫁。直到1983年,村里的人均收入僅300元。
如何治窮?李鴻??嗨伎嘞?,四處奔波??h營牢寨煤礦緊靠著兩坂村,李鴻海到礦上跑了幾趟,想從這里做文章。他跟大伙一合計,四處籌資,購回4輛運輸車,成立了兩坂村運輸合作社,從事煤炭運輸。兩年下來,村里集體收入和村民個人收入均有明顯增加。
有了錢,大伙嚷著要分,可李鴻海想,治窮先要治愚,治了愚發(fā)展才有后勁。在他的勸說下,村里一致決定用這筆錢修學校。很快,全縣第一棟農(nóng)村小學教學樓誕生在兩坂村,村里100多名學生終于告別了那間破廟,高高興興坐進了新教室。
為了尋求發(fā)展,李鴻海找來了勘探隊,在腳下的資源上動心思。一年后,在他的努力下,村辦煤礦順利投產(chǎn),煤炭加工、運輸隨即形成規(guī)模,給兩坂村人帶來豐厚的財源。到199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一躍至2000元。緊接著,村里又給家家戶戶配了新電視,兩坂村成為全縣第一個電視村。同年,兩坂村被評為縣級小康村,李鴻海也被縣委授予“功勛黨支部書記”稱號。
兩坂村初步脫了貧,可李鴻海并不滿足,他的理想是讓兩坂村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
李鴻海又盯上了漫山遍野的野山棗。經(jīng)過四處考察,他決定用外地優(yōu)質(zhì)大棗芽穗與本村酸棗樹嫁接,使酸棗變成大棗。他自費帶領(lǐng)群眾外出參觀,開闊眼界;又把村民帶到返鄉(xiāng)干部———村紅棗協(xié)會會長李博鴻的棗園,召開現(xiàn)場會,讓他現(xiàn)身說教,用典型引路。
可學歸學,看歸看,村民們的積極性就是調(diào)動不起來。夜深人靜,李鴻海輾轉(zhuǎn)反側(cè):“這兩分錢的本錢、5分鐘的技術(shù),人人都能學會、家家都能受益的事,在兩坂村怎么就推不開呢?”
他想到了政策調(diào)動。2001年正月,村委會發(fā)布《告兩坂村村民書》:“酸棗接大棗,接穗由村里統(tǒng)一免費提供,每接活一株,村里獎勵兩毛錢。”
村民李福成就是奔著這兩毛錢才去嫁接大棗的其中一人。他當年接活3000株,得到獎金600元,收獲紅棗250公斤,賣了700多元。第二年,嘗到了甜頭的另一村民李成福與妻子一道,起早摸黑,一下子接活大棗6000余株,當年收入5000多元。
至2002年,兩坂村酸棗接大棗50萬株。2005年底,全村酸棗接大棗已達80萬株,戶均3000株左右,酸棗樹變成了搖錢樹,兩坂村成了翼城縣的“紅棗第一村”。
兩坂村的人都說李鴻海是個能人,路子廣、腦筋活,想出來的“招”一個接一個。
可誰又知道,為了找到這些“招”、落實這些“招”,李鴻海付出了多少心血!“無論春夏秋冬,鴻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天不黑不回家,中途回家也是急匆匆吃點喝點就走。我這是既恨他又疼他啊!”李鴻海的妻子說。
為了給村里的項目找資金、找技術(shù),李鴻海帶著干糧,背著行囊,東往山東、西至陜西、北上內(nèi)蒙古、南下河南。2002年春天,為了找資金辦理有關(guān)手續(xù),李鴻海5天連去3次太原,晚上坐車,白天辦事。一次清晨到達太原時,他太累了,火車到站了居然也沒醒。妻子給他新縫的布鞋被人偷換走了,留下一雙爛鞋,他出站臺時差點摔了一跤。就這雙爛鞋,李鴻海竟從太原又穿了回來!有人問:“怎么不在太原買一雙呢?”他笑笑說:“時間緊,顧不上。”
李鴻海用智慧、用雙腳為兩坂村趟出了一條致富路:他考察酸棗接大棗技術(shù),使野山棗身價倍增;他學習大棚種植技術(shù),讓農(nóng)田四季都有新收獲;他引進梅花鹿、優(yōu)種雞、優(yōu)種豬養(yǎng)殖,讓村民房前院后新添特色養(yǎng)殖業(yè)……
靠勇氣和智慧,李鴻海和村支部一班人帶領(lǐng)大伙改變了山村舊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