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土生土長的“縣官”馬志強,時常與老百姓摸爬滾打在一起,家長里短,談天說地,絲毫沒有一星半點兒“官腔”和“官味兒”。
同事們說,自從馬志強包扶了安塞縣高橋鎮(zhèn)劉塔村這個低收入村后,他就像上了癮、著了魔似的,時常泡在山窩窩里。
一年來,在馬志強的包扶下,劉塔村不但村容村貌發(fā)生了巨變,村民們也變得“開化”了,掐算著咋樣才能更好更快地發(fā)家致富了。
2012年,劉塔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了52%。村民們高興地說:“共產(chǎn)黨的作風就是好,馬縣長就是咱群眾的貼心人。”
“包扶就得貼著老百姓的心窩子去想”
今年1月5日上午,劉塔村11名重病患者,在家屬和包扶干部的陪同下,來到延安市人民醫(yī)院接受免費治療。“做夢也沒有想到能夠免費治病。”村民張塞平激動地說,“真是太感謝馬縣長了。”
原來,49歲的張塞平,20年前在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由于長期服用消炎藥和止痛藥,她全身關節(jié)畸形,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自理。
像張塞平一樣,這次接受免費治療的全部是身患重大疾病而無錢醫(yī)治的特困群眾。面對近乎“天上掉餡餅”的免費醫(yī)療計劃,有人懷疑,有人觀望。可馬志強就是鐵了心——再難也得給這些貧病交加的鄉(xiāng)親們看病,“既然包扶就得動真格的,就得貼著老百姓的心窩子去想。”
“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延安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在全國人民共奔小康、國力大大提高、延安市人均財力位居全省前列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理由解決不好貧困人口收入低這個問題。這既是還歷史老賬,也是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一項政治責任。包扶低收入村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xiàn)共同富裕。”2012年3月,在延安市千名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動員大會上,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這番飽含深情的話,讓安塞縣副縣長馬志強心潮澎湃。
當天晚上,馬志強失眠了。“現(xiàn)在,在許多農(nóng)村,農(nóng)民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得過且過。要使他們實現(xiàn)市里提出的‘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yī)療、住房和養(yǎng)老得到基本保障’的目標,確非易事。”馬志強思謀著下定決心,“作為一名土生土長、黨培養(yǎng)了多年的黨員領導干部,此時不搏何時搏?”
第二天一早,天剛麻麻亮,馬志強就急匆匆地趕到劉塔村調研摸底。在包扶工作中,馬志強分門別類,把全村30%的困難群眾作為重點包扶對象,進行“手把手”“心連心”的包扶。通過“扶心”“助學”“送醫(yī)”“授計”等一連串卓有成效的工作,劉塔村群眾心里迅速燃起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他們是‘真扶貧’‘扶真貧’”
“步履匆匆,吃飯草草,眼睛布滿血絲,時常眉頭緊鎖,說話做事雷厲風行,總能耐心傾聽村民心聲。”這就是馬志強留給村民們的印象。
馬志強認為,解決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只是“權宜之計”,確定長期幫扶關系才是長遠之策。因此,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切中要害開展包扶工作,就成了當務之急。
在劉塔村,馬志強“燒”的第二把“火”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馬志強協(xié)調來14萬元資金,修繕擴建了4座蓄水池,解決了全村人畜安全飲水問題。他還爭取到85萬元,維修改造了7公里鄉(xiāng)村公路,修通了9公里果園生產(chǎn)道路。
“這次包扶隊到來后,群眾開始并不看好。沒想到,他們是‘真扶貧’‘扶真貧’,真心實意幫我們。”劉塔村支書陳春俊說。
不唱獨角戲,避免“拍腦袋”
面對采訪,馬志強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只想做些實事”。
劉塔村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群眾生活困難。201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870元,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
為了解放村民思想,避免包扶工作由包扶隊唱獨角戲,馬志強先后6次組織全村黨員干部和部分群眾277人次,到本縣、本市那些自然條件和劉塔村差不多、發(fā)展勢頭比劉塔村好的村莊“開眼界”“見世面”,幫助干部群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為了避免包扶工作“拍腦袋”,2012年3月,馬志強和10名包扶隊員分成三組,帶著由他們自己設計的7大類71小項的調查表,跑遍全村4個村民小組139戶人家,走訪群眾367人,不僅掌握了劉塔村的實際情況和群眾呼聲,還理清了包扶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馬志強的主持下,劉塔村有了具體奮斗目標——一年上規(guī)模,三年見成效,五年上臺階,力爭到2016年,使劉塔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趕上全縣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水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