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假成為官場的游戲規(guī)則的情勢下,造假一般不會受到懲罰,相反卻有可能獲得好處,其結果必然導致造假之風盛行。
在全國性的“放衛(wèi)星”和“高指標”的年代里,云南大理某公社曾出現(xiàn)過這樣一則笑話:兩個女青年向縣委報喜說,她們一天鋤了460畝田,在水稻種耕中放了“衛(wèi)星”。而實際情況是:報喜那天,兩個姑娘原本不想來,她們說光是在這么多田的埂子上走一走都走不完,哪能鋤那么多,可是工作組卻硬讓她們鼓起勇氣來報喜。殊料想,她們提心吊膽的“報喜”,竟然得到了縣委的表揚和物質獎勵,每人得獎大瓷盆1個、手巾1塊、口缸1個、香皂肥皂等洗臉用具1套。她們春風滿面地出了縣委大門。
這是發(fā)生在1958年7月間的事情。無獨有偶,湖南臨湘一大隊黨支部書記虛報芝麻試驗田畝產1220公斤(實際25公斤),出席了全國勞模大會。武漢市一位72歲的老太太,號稱3年消滅了240萬只蒼蠅,平均每天消滅近2200只蒼蠅,連續(xù)5年被評為市、區(qū)愛國衛(wèi)生模范……
好多年來,包括我本人在內的許多人們一直認為這種造假笑話只是中國極端年代里的獨門“創(chuàng)造”。觀看《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之《奇跡誕生》,方才恍然大悟,原來此等發(fā)明之版權,應歸屬于蘇聯(lián)“老大哥”。
《奇跡誕生》以珍貴的史料和道白的形式,揭開了這一秘密:“1935年12月16日的《時代周刊》封面上,是一個精神的蘇聯(lián)小伙。他的名字曾經(jīng)被斯大林用來命名一場生產運動,他就是斯達漢諾夫。他在1935年8月31日一夜之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采礦工變成了工業(yè)化生產的一面旗幟。斯達漢諾夫在一個工作班6小時內,用風鎬挖煤102噸,超過原先的技術定額13倍,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多年之后人們才知道,斯達漢諾夫的驚人壯舉其實是由三個小伙子一起完成的。”
早在學生時代就知道,斯達漢諾夫是蘇聯(lián)家喻戶曉的人物,一個曾經(jīng)寫入蘇聯(lián)史冊的“勞動英雄”。那本著名的《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有處專門記載:“這個運動之所以稱之為斯達漢諾夫運動,是因為它的發(fā)起者是中央伊爾敏礦井(頓巴斯)的采煤工人阿列克塞•斯達漢諾夫。”斯大林在得知他的“英雄事跡”后,曾高興地指出:“斯達漢諾夫運動表現(xiàn)了社會主義競賽的新高漲,表現(xiàn)了社會主義競賽的新的更高的階段。”
最高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必然激活下級用好獎勵手段的熱情:中央伊爾敏礦召開特別黨委會,并通過特別決議,對斯氏本人進行高額物質獎勵——大幅增加工資,發(fā)放高額獎金;提供高級住宅,配備電話和家具;頒發(fā)特別療養(yǎng)證,在影院、劇場指定專座。政治榮譽也接踵而至,首先“把斯達漢諾夫同志的名字登在礦井優(yōu)秀人物的光榮榜”,并號召所有人員向斯氏學習,并在全礦開展爭當優(yōu)秀采煤工人的勞動競賽。一旦成為典型,立馬產生“馬太效應”,各種榮譽和好處一古腦兒涌來:破紀錄時,斯氏還不是黨員,1936年蘇共政治局特批其為蘇共黨員;他破格搬進了濱河公寓,即莫斯科著名的政府大樓;他幾次受到斯大林的親自接見,并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代表。在蘇聯(lián)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榮譽和待遇,只有風云直上的國家大員和政治精英才有權享受。
然而,人們哪兒會想到,斯達漢諾夫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紀錄”完全是人造的,這個“勞動英雄”是人為“組裝”的。在思考這篇觀后感時,意外從2007年第5期《隨筆》上找到了一篇題為《勞動英雄斯達漢諾夫》的文章,概意是:中央伊爾敏諾是一個礦區(qū)破舊、設備簡陋的煤礦。由于屆時經(jīng)常完不成政府提出的“必須竭力和盡可能加快速度”的定額指標,礦黨委書記彼得羅夫多次受到指責,險些被關進勞改營。為改變這一困境,他決定制造一起轟動效應。他知道,斯達漢諾夫這個小伙子能干,但在設備極其落后的礦井里,再能干也破不了紀錄。于是他派鮑里先科和謝戈廖夫兩個青年礦工“幫助”他,并給他們下達死命令,一定要在9月1日(國際青年節(jié))前打破世界紀錄,并許以高額獎金。8月31日三個小伙子挑燈夜戰(zhàn)創(chuàng)造了102噸的采煤紀錄(甚至彼得羅夫親自提燈為之照明)。如果這紀錄一分為三,當然產生不了“轟動效應”。這就決定了兩個“幫助”斯氏的礦工,只能成為犧牲品,于是在許多年里,鮑里先科和謝戈廖夫在與斯氏有關的文字中失蹤了,三個人的成績全部算到了斯氏一人的頭上。斯氏的“事跡”次日刊登在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上。斯大林接到報告后,當即決定在全國發(fā)動斯達漢諾夫生產運動。顯然,斯氏這個組裝的“典型”、人造的“勞動英雄”成功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