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即將到來,然而“溺亡”、“虐待”、“性侵”……這些近期發(fā)生的涉及未成年人的惡性事件卻給這本該充滿歡愉的日子蒙上了陰影。與十年前、二十年前不同,如今孩子們面對的是一個更復(fù)雜的世界。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從點滴做起,給他們傳授更多的知識,為他們撐起保護傘。
安全教育不能再等
中國新聞網(wǎng):學校和當?shù)鼐綉?yīng)定期舉行安全聯(lián)合教育培訓,對治安、消防以及可能遇到的常見安全事故、如何科學安全應(yīng)對各種突發(fā)情形等進行針對性科普教育。只有安全教育訓練深入大眾教育體系,學生遇險時才會第一時間進行自保自救和風險預(yù)判。
南方都市報:我們鼓勵人們在公共財物或別人遇到生命財產(chǎn)安全時候見義勇為,但并不是針對所有人,尤其是對于中小學生,在沒有充足的自身安全保障的情況下,一直強調(diào)不能盲目去充當見義勇為者。將還未掌握足夠的安全常識和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去考慮,任何時候都是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
新京報:許多學校和家長有一種偏見,認為防性侵教育很“危險”,擔心教育會變成教唆,教育部門對此往往也毫不關(guān)心,所以這一教育始終難以普及。反觀國外,學校防性侵教育早已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化,在美國,專門有學校性教育“性侵害、性攻擊、性暴力和性騷擾”課程講授大綱,分別對學前兒童、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設(shè)置了不同的課程。
齊魯晚報:讓孩子意識到哪些是危險,知道怎樣對危險說“不”,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應(yīng)該努力的方向。但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安全常識教育還停留在“知道自己家的住址”、“過馬路要小心”這樣的程度,如何防范犯罪,尤其是性侵犯罪仍是被忽視甚至是被回避的話題。這些知識的缺失,讓孩子在侵害面前幾乎處于不設(shè)防的狀態(tài),也給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健康成長需法制保障
四川在線:法律畢竟是一種事后處決,僅僅是對受害者所受傷害的一種微小彌補,起不到實質(zhì)性的保護效用。真正的保護要從源頭做起,提高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其是未成年人群體。只有自我保護和法律保護,雙管齊下,未成年人才有可能逃脫“性侵”的噩夢。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皮藝軍: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區(qū)別,是社會化不完整的人與成熟人之間本質(zhì)的區(qū)別,所以法律上應(yīng)該另起爐灶,不要滿足于在成人法律中添加少年司法的權(quán)宜之計。我國可建立國家一級的少年保護局,對未成年人保護、未成年人犯罪等未成年人問題進行專門管理,以期實現(xiàn)“對侵害未成年人事件零容忍”。
齊魯晚報:保證兒童健康成長要筑牢安全堤壩,這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既要完善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對違法犯罪行為予以防范和打擊;家長、學校、社會也要做好教育和預(yù)防,減少悲劇的發(fā)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