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總比人民幣強
一位在國華商場剛買完1公斤金條的投資者說,金價大跌后,他已采購過1公斤金條,如今每克升值約20元。2013年5月2日,投資金條基礎價是295.2元/克,比前一個交易日下滑4元/克,他又來逢低買入,以待金價走出更高反彈。
該投資者表示,“金價再怎么跌,黃金將來還是硬通貨,買金不會像炒股一樣一下子賠光了,也不會像投資房地產那樣受這限制、受那限制”。
而馮瑞的購金理由則是喜歡和保值,雖然不是黃金控,但她對黃金首飾也是情有獨鐘。在家庭的資產配置中,黃金的比重雖然不高,但是必選的一項。除了從去年開始做的定投基金和之前買的保險類理財產品外,不定時購買的黃金也被她列為積累家庭資產的組成部分。
馮瑞并不在意短期的漲跌,她說自己在黃金高點時照樣會去買黃金首飾。馮瑞的思路是一次買個幾十克、上百克,慢慢積累,給孩子留著。既不會占用太多錢,也不會對家庭有太大影響。
在馮瑞看來,黃金畢竟還是硬通貨,國際上都認可的,不會像股票、基金、房產有很大的波動性,“現(xiàn)在孩子還小,等過個20年,黃金還是能兌現(xiàn)出比較高的市值。孩子有什么急用了,還能及時兌現(xiàn)出來。留著黃金總比人民幣強。”馮瑞說。
600萬大媽有沒有
與“中國大媽們”瘋狂搶購黃金相對應,暴跌之后的金價在近日逐步脫離低點反彈。
金價的反彈是否歸功于中國的強勁購買力?中信證券國際執(zhí)行董事林一鳴認為,這僅是超賣后的技術反彈,散戶的確貢獻了一份力量,但影響并不顯著。
敦沛環(huán)球產品服務部業(yè)務總監(jiān)周燕珊指出,零售業(yè)對黃金的補貨需求確實存在,但相對央行的“大手筆”,散戶買金只能說是散兵游勇。據(jù)世界黃金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全球央行在2012年新增了534.6噸黃金,為近半世紀以來最高,又預計今年央行黃金新增量仍可維持去年的水平。
周燕珊認為,市場對實金的需求一枝獨秀,而之前比較活躍的黃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期貨黃金,近期一直則比較萎靡。
但亦有對沖基金經理對中國大媽持肯定態(tài)度。“現(xiàn)在很明顯是散戶對抗大戶,新興經濟體對抗發(fā)達國家的局面。”香港中環(huán)資產投資有限公司(CAI)行政總裁譚新強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譚新強做了個粗略的估計:SPDR黃金ETF(全球最大的黃金ETF基金)背后約有1500噸實物金支撐,大戶沽出20%,即有300噸的賣盤壓力,相當于600萬兩。“若每人買一兩,則需要600萬個大媽接貨,我相信中印等新興市場的散戶是有這個購買力的。”
是什么驅使著普通百姓去搶購黃金?譚新強認為,新興經濟體居民心態(tài)和發(fā)達國家不太一樣,總會擔心經濟和政治動蕩,“真正要跑路時,最堅實的避難所也只能是黃金。”而對于美歐等發(fā)達經濟體,安全資產可以是美元,比如這一波跌潮,便頗有“棄金取美股”的意味。
若金價再跌,會否再掀搶金潮?“我相信會的,金市不像樓市,下跌時成交會萎縮。相反,黃金越跌,普通散戶購買力越強,若跌到1000美元/盎司,印度人會瘋狂出來搶金,到時焦點或許就會從中國大媽轉向印度大媽了。”譚新強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