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五一”假期,香港發(fā)生首宗內地游客投訴旅行社事件,來自遼寧的一家四口在港旅游不滿巴士遲到,哭著要旅行社賠償。該對哭訴夫婦丈夫姓鄭,自稱公務員。鄭某妻子還說:“我們也不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要不然也不會來香港購物,我們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5月3日《海南特區(qū)報》)
投訴旅游巴士遲到,本來是旅客維護合法權益的正常舉動,值得我們贊許和同情。原本普通的一則旅游投訴事件,卻成了痛哭流涕地喊出“我們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曬身份”鬧劇,又讓人覺得可笑復可憐。筆者不禁想問:強調“我們是有身份的人”,想表達什么?
不容否認,像鄭某夫婦那樣在危難之際強調身份的,我們并不感到陌生。在“有身份的人”看來,身份就是身價,就是人與人之存在差異的分水嶺;身份就是獲取特權的主要途徑,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表現(xiàn)。因此,他們處處講究身份,時時崇拜身份,在面對或親或疏、或尊或卑、或貴或賤的差別對待時,也會炫耀自己“有身份”。
于是我們看到,有人叫囂“我爸是李剛”,有人喊出“公安局是我家開的”。因身份存在天壤之別而造成的“富人強逼窮人給狗下跪”、“環(huán)衛(wèi)工撞上私家車被逼跪地求饒”等現(xiàn)象,也時有所聞。個別領導干部在維護私利時,也會亮出不同凡響的身份,揚言“我是xx局長”、“我是xx科長”、“這是xx領導”……以顯出自己的特殊,去年某地一人大代表不是霸道地亮出代表證,請警察不要抓人,以擔保滋事兒子嗎?
炫耀身份之所以成為社會頑疾,特權崇拜是禍根。“尊貴”身份背后,往往具有巨大的“附加值”,在升學、就業(yè)、看病、辦事等方面,似乎可享受凌駕法律、制度、規(guī)定之上的種種特權,優(yōu)先升學、優(yōu)先看病、優(yōu)先就業(yè)、優(yōu)先辦事……
雖然此番,遼寧那對夫婦炫耀身份較為“含蓄”,事實也不夠清楚,但喊出“我們是有身份的人”,說明其特權崇拜的“病”不輕。而當這種熱衷身份炫耀不僅僅只是個案的時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惕了。但愿炫耀身份的行為不再發(fā)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