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形成需要歷史積淀,否則便沒有精神的偉大。所以,中國共產黨只有從自己的成長歷史中,從先烈的巨大犧牲中找到高尚的精神因子,才能關照追隨者的精神世界。
這里還需要提及的是,中國的精神系統(tǒng)不同于西方社會,后者是由宗教來支撐的,我們依靠政治信仰,這就意味著,共產黨這一政治集團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由此產生強大的精神征服力,才有可能使全社會、全民族擁有堅強的精神力量。因為我們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沉溺于宗教信仰的民族,過去依賴的是儒家倫理,今天,深受馬克思主義塑造的中華民族,已經無法脫離政治信仰,一旦政治信仰的推行者共產黨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那么整個社會就會隨之出現(xiàn)危機,這時雖然不敢說中華民族出現(xiàn)災難后果,至少可以說“中國夢”將遙遙無期。
確立遠大的奮斗目標,激發(fā)內在精神力量,保證獲得精神力的增長點
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我們既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與此同時,他一再提及“中國夢”。為什么黨的最高領導人更突出強調信仰信念與國家遠大目標?目的在于借此激發(fā)精神力量。一位馬克思主義經典學家說過:“只有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偉大的毅力。”那么,一個政黨自身和對全民族的引領,也必須從遠大目標入手。
如前所述,世界與中國政治生態(tài)的變化已經深刻改變了原有的精神系統(tǒng),雖然我們不能徹底拋棄舊有模式和精神特質,但也不能囿于傳統(tǒng)不能自拔,需要尋找新的精神力的增長點。根本而言,最強大的精神力是從終極追求中獲得,這一點用千千萬萬英烈為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而犧牲生命可以佐證。精神力還能從哪里尋找,在進取中尋找,人的精神力量也往往產生于確立的遠大目標之中。十八大報告為我們確立了哪些目標可以產生精神力量,其中三大目標更為突出。
一個是經濟和社會目標,“實現(xiàn)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什么說物化目標能夠成為精神力量的源泉?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從一窮二白起步的物質建設;改革開放后,我們向小康社會目標的邁進,無不激發(fā)出人民的奮斗激情??梢?,財富目標對于我們來講可以化作精神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