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談及汶川地震時他在災區(qū)的幾個重要感受,第一句就是“交通和通訊能否保持暢通是第一位的”。我也在汶川地震后去過災區(qū),對此話深有體會。
一味批評社會救援車輛添堵,強調(diào)民間“不添亂”,這是雅安地震發(fā)生后存在的一種認識。
災區(qū)道路堵塞的主要原因有二,一為山體塌方、巨石擋路、碎石下落;二是大型機械車會車困難,為救災而來的重型裝備派不上用場。
另外,次要原因至少有二:在交通管制、管理方面有不足,如京昆高速雅安段、成溫邛高速等禁止社會車輛通行,去災區(qū)的私家車和民間救災車,被迫繞道國道308線、省道210線等國省干線,加劇了擁堵;信息和指揮方面也有問題,如進入災區(qū)的某些專業(yè)救援隊、醫(yī)療隊四處奔波卻屢屢“撲空”,遭遇無人可救、出師無功的尷尬,這自然會干耗交通資源和其他資源。
媒體不該對“××公司抗震救援隊”、“××美容美發(fā)店抗震救援車”等民間救援行為做負面報道。與五年前汶川地震后情況相比,這次地震后自發(fā)的愛心救援迅捷而給力。民間人士通過微博、微信聯(lián)系與集結,帶災民急需物資從各個方向涌向災區(qū),為災民雪中送炭功不可沒。對這樣的民間愛心、社會公義,應有理解和客觀的評價。
不受交通限制的摩托車拉乘客前往蘆山,然后空駛返回雅安,再度攬客上山,此不該“被負面”。摩托車搭載的是災民最需要、最親密的人,他們是災民的家人,在外打工的壯勞力,返家救災的生力軍。此時“偏往虎山行”,只為救人保家一個目的。
媒體稱“在蘆山縣城,幾乎每一條道路兩旁都停滿了車輛,有當?shù)鼐用竦乃郊臆?,但更多的是外地趕來支援災區(qū)的社會車輛”。交警在4月20日晚禁行所有社會救援車輛,這些車是在禁行前趕到震中的。
雅安地震當晚,來自汶川的數(shù)十輛出租車裝滿水和方便食品,趕赴蘆山災區(qū)。當?shù)厝朔Q:“他們(出租車司機)懂得雅安人的心情。當年他們就是這樣盼著山外的人來救的。”
震災發(fā)生之后,能在第一時間投入救援的往往是個人和鄰居,當?shù)刈跃群袜弲^(qū)來援比等待更大的救援更現(xiàn)實、更有效。所以說,在震災后即刻勸慰“大家不要自發(fā)行動,政府會有安排的”,并非理性之說。
當災情評估已經(jīng)明確、看到救災力量明顯飽和時,再勸阻、疏導民間救援力量是對的,但藉此否定或淡化來自民間的“精神文明”與切實貢獻,這不客觀。民間自發(fā)愛心救援活動,屬俠風義舉,即便存在這樣那樣的瑕疵,也不可冷嘲熱諷、白眼相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