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農村黨員是農村基層組織的“細胞”,然而,在社會轉型期,個別黨員模糊了自我定位,被百姓稱為“徒有黨員的牌子、沒有黨員的樣子”。那么在農村,如何體現(xiàn)黨員先進性?今年起,我省對農村黨員實行先鋒指數(shù)考評,用分數(shù)丈量先進性,真刀實槍地對不合格黨員進行認定和處置。
“王臏”“到!”“朱卿峰”“到!”……日前,長興縣丁新村黨員組織生活會現(xiàn)場,村黨總支書記臧小強正在點名,無論是企業(yè)主,還是農村無職黨員,都到齊了。
“以前好不容易開次會,不僅人到不齊,甚至還有人在會上打鼾。” 臧小強說,“現(xiàn)在變了,不僅人齊了,大家對村里的事務都很積極。”
撬動這一變化的杠桿,便是“黨員先鋒指數(shù)”考評機制。農村黨員不再是“干好干壞一個樣”,今年起,省委組織部統(tǒng)一部署,在全省農村黨員中開展先鋒指數(shù) 考評,設置一系列考評標準,用分數(shù)“丈量”先進性,把黨員日常行為的優(yōu)劣曝在聚光燈下,硬碰硬地對不合格黨員進行認定和處置。
積分說實話,形象亮出來
第一季度的“先鋒指數(shù)”公布了,長興縣夾浦鎮(zhèn)丁新村的黨員們聚到村公告欄前,查看自己的得分。臧末良也聞訊趕來,踮著腳翹首,尋找自己的分數(shù)。“滿分,并列第一。”臧末良看到“成績單”開心地念出聲來,周邊人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長興縣黨員“先鋒指數(shù)”每季度打分一次,年度總分值為100分。這高分是如何取得的?臧末良經(jīng)營一家紡織廠,見鄰居吳某生活困難,就想幫他一把。于 是,臧末良幫吳某建起紡織家庭作坊,四處為他聯(lián)系貸款,免費提供原材料,并以市場價回收產品,如今,吳某每年有10多萬元收入。就這樣,臧末良已帶動12 戶困難戶脫貧。
而距離丁新村8公里的陶家灣村,52歲的黨員陶某看著公示的“成績”,臉有些發(fā)燙,一季度,他被評為“警示黨員”。
陶某心里明白,“警示”的原因是廠房問題沒解決好。陶某開了一家紡織廠,生意越做越大,廠房需要擴建,他在農田違規(guī)造了300平方米的廠房。“我沒聽 村干部的勸,一直拖著沒拆,這下子出洋相了。”陶某發(fā)誓,一定盡快把違章建筑拆了,“我入黨3年多了,這次真的臉紅了。”
農村黨員是農村基層組織的“細胞”,然而,當下新情況越來越多,有的農村黨組織管理、教育、服務黨員的方式卻一成不變,個別農村黨員角色定位模糊,沒有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黨性意識淡化,模范作用也在退化。
省委組織部在深入調研和試點后,決定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農村黨員“先鋒指數(shù)”考評管理,量化測評黨員先進性,以分數(shù)高低,亮出黨員孰優(yōu)孰劣,以先進帶后進,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考評亮紅燈,處理動真格
3月的一個休息日,湖州新市鎮(zhèn)舍渭村的會議室里卻非常熱鬧,25名黨員和8位群眾,正在開展農村黨員先鋒指數(shù)考評。
每位黨員先自評打分,接著是黨員互評和群眾打分。“姚連根去年在桑地里加蓋了房屋,后來土管所出面才停下來,要扣2分。”“聞玉建的老婆身體不好,他還一心撲在村小組的土地開發(fā)項目上,該給他加3分。”……村民代表熱烈地討論著每一位黨員的得分情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