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8日辭世。一如生前的毀譽參半,“鐵娘子”身后也充斥著兩極化的聲音,英國國內(nèi)甚至出現(xiàn)了歡欣慶祝的人群。與之相比,國際社會對這位昔日政壇強人的評價則要單純許多,特別是一些中國人,對她與中國簽署歸還香港的聯(lián)合聲明表達了超乎尋常的感謝和尊敬。
作為知名西方政治家,無論功過是非,撒切爾夫人在歷史上都有一席之地,這幾十年縱橫捭闔,不能用非此即彼,要么獻花要么扔石塊的情緒化方式去蓋棺定論。對其職業(yè)生涯,我們無意多加置評,但在她與中國的特殊交集——香港回歸問題上,倒值得說上兩句。
俗話講得好,形勢比人強。就香港還與不還,“鐵娘子”不是沒有氣勢洶洶過,不是沒有放話威脅過,但她最終做出的,確實是順應(yīng)大勢的明智抉擇。這個大勢是什么?就是1997年之后,英國沒有在香港地區(qū)繼續(xù)留下來的道理,更沒有繼續(xù)留下來的實力。正因為認清了中國不是阿根廷、香港不是馬島,認清了虛張聲勢、挾“日不落”帝國余暉自重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占不到任何便宜,“鐵娘子”才沒有一鐵到底。中國人不會忘記撒切爾夫人的貢獻,但如果看不到國家實力較量這一根本因素,看不到中方“領(lǐng)土主權(quán)不容談判”的意志決心,把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功勞都擱到一位西方政治人物頭上,還捧其多么高貴、高尚,就未免過于天真浪漫、自作多情了。
老牌殖民國家的歷史毫不光彩,二戰(zhàn)過后,因為自家實力大不如前,加之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他們才不得不從處處離開。這種離開并非心甘情愿,過程也算不上干凈利落,倒是有意無意留下了很多死疙瘩、大麻煩。以英國為例,從炮制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埋下中印邊境爭端禍根;到“分而治之”,造成印巴恩怨沖突不斷;再到至今不肯撒手馬島,打不起仗了就搞點諸如“全民公投”的把戲證明“主權(quán)”……這一切愈加說明:香港的順利回歸,絕不是別人的恩賜;香港要持續(xù)繁榮,只有靠中國人自己。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打鐵,永遠得要自身硬。中國只有不斷往前走,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斯人已逝,但中英間那張里程碑式的談判桌,卻應(yīng)該永久地留在我們心底。這張談判桌上所書寫下的,不是“謝謝”,而是自強不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