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者分析說,改革有不同的性質和方向,客觀上存在性質區(qū)別和方向選擇的問題。戈爾巴喬夫也曾堅持所謂改革,但他把蘇聯改到什么地方去了?原蘇共中央意識形態(tài)部部長亞·謝·卡普托說:“隨便把改革歷史梳理一下就會發(fā)現,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一開始就是實施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接著是科技進步,然后是更多的民主,就是民主社會主義,最后就是消滅社會主義。”俄中友協(xié)主席米·列·季塔連科說,“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名義上是改革,實際上是一項破壞蘇聯,瓦解蘇聯的計劃”。鄧小平也曾指出,有一些人打著擁護改革開放的旗幟,想把中國引導到資本主義,他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所以,不能簡單地說“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準確地說,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才是死路一條;堅持資本主義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條。
這些學者還指出,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中關于“死路一條”有全面表述,有極其重要的前提,其全句是:“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堅持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學者們強調,不能片面地引用鄧小平講話中的個別語句,而要全面地堅持鄧小平講話精神。在涉及改革開放的話題時,不能不講或者淡化黨的基本路線,不能不講或者淡化、歪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關于對各種改革觀的引導。
有學者認為,從社會上關于改革的議論看,中央領導層和社會上一些人的看法、想法并不完全相同,而且社會上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不同利益集團的訴求也不盡相同,從而使改革的討論呈現紛繁復雜的局面。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既要及時掌握社會上各種思想動態(tài),通過必要的思想討論為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又要善于引導、積極促成人們關于改革的共識。
有學者指出,相較于改革開放之初,目前我國改革的難度更大。今天,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更為復雜,社會各階層在要不要改革、怎樣改革問題上達成共識的難度加大。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以來,多次釋放改革信號,強調要認真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協(xié)調推進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因此,現在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要統(tǒng)一思想,凝聚社會共識,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對各種改革觀進行引導。
學者們強調,今天的改革,需要回答為誰改、改什么、怎么改的問題。必須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最大共識,才能持續(xù)推進改革。只有堅持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改革,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最終贏得最廣泛的改革共識。
第四,關于對改革的信心。
有學者認為,分析當前社會輿情可以看出,十八大后民情民意民心很復雜。一方面人民群眾非常渴望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干部群眾存在信心不足的現象。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繼續(xù)改革必然觸及利益集團包括有的部門的利益。當前,既應穩(wěn)妥謹慎、勇于改革,又要有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樣才能提振信心、凝聚民心。有學者提出,近段時間以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講話和外出調研時多次強調改革,展示出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同時也給予廣大民眾以極大的改革熱情和信心。
第五,關于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
有學者強調,社會穩(wěn)定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前提,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必須通過進一步改革來解決。有學者認為,群體性事件作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持續(xù)漸進的改革得以解決。同時,深化改革必將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既得利益者內部的矛盾和博弈同樣會引起一定程度的不穩(wěn)定。對這兩種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都要引起高度重視,妥善處理改革和穩(wěn)定的關系。有學者認為,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就要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如社會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腐敗問題等,是導致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主要誘因。要及時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下推進改革,通過改革進一步保障社會穩(wěn)定。還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改革已經進行了30多年,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繼續(xù)強調加快改革步伐,而應在改革的力度、步驟、措施、節(jié)奏上進行調整。應對改革開放的經驗進行認真總結,對改革中出現的失誤和問題及時進行梳理和解決,對改革中不恰當的地方及時進行調整,將認真總結改革和進一步深化改革同時進行。
第六,關于改革的“頂層設計”。
一些學者強調,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構成的大系統(tǒng),由我國的國情決定,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大系統(tǒng)結構中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及其相互關系。使用系統(tǒng)論中的“頂層”術語來表述改革,絕不能超越這種結構關系。要堅決阻止拋棄唯物史觀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基本原理,撇開公有制經濟基礎及其客觀要求,去搞改革的“頂層設計”。當前尤其應當警惕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專家、智囊參與我國改革的“頂層設計”。為什么這些國家嚴禁高科技專家向我國泄露尖端科技信息,卻那么熱衷于“幫助”“指導”我們搞社會改革的頂層設計?蘇聯制定《向市場過渡——構想與綱領》即《500天綱領》,向美國所謂專家咨詢,教訓十分深刻。
許多學者強調,只有自覺地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的歷史必然性,遵循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客觀要求,才能做好頂層設計;只有充分調查研究,認清中國國情,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才能真正搞好頂層設計?;鶎犹剿骺梢源竽懀攲釉O計必須謹慎。改革要改得準、走得好,必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的辯證統(tǒng)一。
三、一些對策建議
第一,認真學習中央領導同志近期關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講話。
學者們建議,當前要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改革開放重大部署,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guī)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
第二,大力宣傳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學者們強調,改革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發(fā)展,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要大力宣傳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強調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使人們深刻認識改革必須凸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線,毫不動搖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和價值取向。
第三,客觀認識和正確分析當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zhàn)。
學者們認為,深化改革是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進一步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不可否認,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和挑戰(zhàn),但應當強調,這些問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的,而是在改革進程中,一些思想觀念的束縛、利益固化的藩籬和新舊體制之間的矛盾及沖突等導致的,有的問題甚至是難以避免的,以此堅定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第四,進一步明確下一階段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學者們認為,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大家都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不得已采取的方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也是摸規(guī)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我們的改革事業(yè)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對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更多,別國的經驗教訓也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有益的借鑒。我們必須認識到,仍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尋找規(guī)律,即摸著石頭過河。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理性地有計劃地進行改革,可以抓住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下一階段改革的方向和重點,逐步推出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可以增強人民群眾對改革的信心,使改革有領導、有步驟、有計劃地持續(xù)推進。
第五,牢固樹立改革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觀點。
學者們認為,改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要順應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應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從社會發(fā)展凸顯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來決定哪些改革要小步走、穩(wěn)步走,哪些改革要不停步、邁大步,哪些改革需穩(wěn)中有進,哪些改革要驚險一躍。有學者指出,要更加關注民生,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要將深化改革與推進黨的建設、反腐倡廉相結合,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不斷為深化改革夯實群眾基礎。要堅持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改革成果的基本標準。
第六,努力營造有利于深化改革的輿論氛圍。
學者們建議,必須反復強調我們黨和國家有關改革的基本觀點,比如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改革必須遵守我國憲法關于國體、政體、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的規(guī)定;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是為了促進科學發(fā)展;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等。在輿論上,要力求講清楚現在成為流行語的“改革的深水區(qū)”、“改革的攻堅階段”、改革剩下的“難啃的骨頭”等具體所指,防止一些人以此為掩護誤導改革方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