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宣宗以后,很少皇帝能專注于國事,朝廷作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則被賦予濃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間的爭執(zhí),強迫性地執(zhí)行開明專制。當時的士紳宮僚,習于一切維持原狀,而在這種永恒不變的環(huán)境中,形成注重內(nèi)思的宇宙觀,使今人看來,晚明時期顯得停滯而無生氣。
明朝有16個皇帝。第一個皇帝葬在南京,第二個皇帝的遺骸迄未發(fā)現(xiàn),下面要提到的第七個皇帝朱祁鈺,則單獨埋在北京西郊,另外13個皇帝全葬在今日國都北方約25英里處,這13個陵寢大致以馬蹄的形狀環(huán)繞著一座儲水池。今日很少旅游者去過北京市錯過了明陵,原因之一,第13個皇帝朱翊鈞(中外人士都稱之為萬歷皇帝)的陵寢于1958年被發(fā)掘,茲后幾百萬人曾往他的地下停柩室參觀。
我們參閱歷史紀錄反而可以看出這些皇帝有一種奇特之處:自朱瞻基之后,他們很少有機會在重要關頭定決策而影響到全帝國,只有最后一個皇帝朱由檢可算例外,可是為時已晚。所謂奇特之處乃是他們在和戰(zhàn)的關頭,君主與臣僚通常意見一致,很少有爭辯的地方,反而他們的私生活倒成為公眾的問題,百官爭吵不清,通常牽扯著皇帝御前的行止和他家庭中的糾紛,好像人世間最重要的事體不發(fā)生于他們祖廟之內(nèi),即發(fā)生于宮闈之中。
皇帝的更替
第6個皇帝朱祁鎮(zhèn)不到8歲登極。自小他就受著宦官的影響。公元1449年他年近 22歲,有一個宦官勸他巡視北方邊境,在行程之中他遭蒙古人瓦刺(Oirat)部落的酋領也先(Esen)奇襲被擄北去,群臣與皇太后商議之后決定立朱祁鎮(zhèn)之異母弟朱祁鈺為帝,以免也先挾制當今皇帝而在談判時逞上風。這計策成功,次年也先恭送朱祁鎮(zhèn)返京,自后他稱太上皇,居住在宮廷之內(nèi)的偏僻之處,在中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傳統(tǒng),其被監(jiān)視有如囚禁。公元1457年,在這樣的安排六年半之后,朱祁鈺因病不能臨朝,太上皇的手下人趁機兵變而使朱祁鎮(zhèn)復辟。他們始終不承認朱祁鈺有登九五之尊的資格,也不算作名正言順的皇帝,所以他身后遺骸也不能占用北郊千秋享配的地區(qū)。歷史家自此承認公元1449年可算明代的一段分水嶺,象征著這朝代的軍事力量由盛而衰,可是這與朱祁鎮(zhèn)的關系不深。此外他兩次御宇的期間并無其他大事值得渲染,即算1457年的兵變也仍不過是弟兄間的私事。
第9個皇帝朱佑樘的母親是廣西土酋的女兒。因為當?shù)赝寥伺炎?,她被明軍俘虜,帶至京師分派在宮廷內(nèi)管理儲藏雜事。她和第8個皇帝的邂逅生子先保持著為宮用間的一段秘密,迄至他5歲,其出身尚在隱匿之中。不久他的母親去世,他被立為太子,公元1487年,朱佑樘17歲得登大寶。傳統(tǒng)的歷史家一致恭維他為好皇帝,既明智而又體貼人情,可是他們翻閱全部紀錄之后,看不出此人有何值得夸異之處,看來也不過是一位膽怯而缺乏安全感的年輕人,風云際會一朝得為天子,被安排成為一個業(yè)已整體化之文官集團名義上的首長,在位18年。當時唯一的事變?yōu)?494年黃河改道,這災難有兵部尚書劉大夏適時對付,此人即是當初焚毀鄭和的航海紀錄,以免以后再耗費國家財力和人力的模范官僚。
在個性方面講,第10個皇帝朱厚照,是明代君主之中最具風味的人物(雖說不是每個人都覺得他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也因為命運的安排,他在公元1505年承繼皇位之前很少受到傳統(tǒng)父母的管束,其時尚未滿14歲。不久之后他即遷出內(nèi)宮,而在皇城之內(nèi)他自已營造的“豹房”內(nèi)居住,與他交往的多是宦官和喇嘛僧,有時也與聲名狼藉的女性廝姘,更有異方術士加人他隨從之行列。他的尋樂與冒險,了無止境,有一次朱厚煦親身出面馴虎,險遭叵測。
他不舉行早朝,而在傍晚和群臣聚會,當朝臣中文學之士和他的教師對其一再現(xiàn)勸時,朱厚照即給各人升遷并派遣他們至遠方的職位。公元1517年蒙古領袖小王子怕顏猛可(BatuMengku)自長城之北侵犯明方的邊鎮(zhèn),年輕的皇帝接受了這挑戰(zhàn)。他將防軍撥歸自己指揮,親往前線規(guī)劃,兩軍接觸之后蒙軍被擊退,可是所有的文官都沒有參加這次征役,他們強調(diào)明軍的損傷超過殺傷對方的人數(shù)。
1518年皇帝又出邊搜索敵軍,這次經(jīng)過沙漠邊際,始終沒有和蒙古人相遇。當群里諍諫,天子以九五之尊不應冒如是之險時,朱厚照即下令任命自己為明軍之將領,接著他又封自己為公爵,以后他更以命令發(fā)表自己為太師,自此他自己的官階都超過所有文武官員之上。1519年消息傳來,皇帝又將以公爵,太師,和大將軍的資格往江南游歷時,146個文官赴闕啼泣,哀求收回成命。請愿者的心目中以為皇帝的舉止乖謬,朱厚照大為震怒,他指令凡抗命不離宮門的官員每人受廷杖30下,其中11人或當場打死或以后傷重而死。
皇帝將他的南行日期延后到秋天,他逗留于南方迄至1520年年終。在一次釣魚的行程之中,朱厚照所親寫的小舟傾覆,雖說被救不死,據(jù)說他從此不愈,一直沒有完全復元。次年他身故于豹房,未有子嗣。廷臣與皇太后秘密商議,決定召皇帝之從弟朱厚熜自南方入京,他因此成為明朝的第11個皇帝。
當日廷臣的想法是,這年輕的皇子不僅繼承皇位,他更應當視自己熜祧承為伯父之子,因之皇室之遺傳才能一脈不斷地出自正裔,在祭祀時,也不生枝節(jié),可是朱厚熜拒絕這樣的作法,他登極之后,表明他仍舊以親身父母為父母,并且給他業(yè)巳身故的父親皇帝的名位,他的母親也取得皇太后的地位。廷臣因皇帝 的舉動而意見分歧,這一糾紛也經(jīng)年不得解決。公元1524年又有一大堆的官僚赴闕啼泣,皇帝震怒之下將其中134人囚禁,其中16人死于廷杖。而且很不幸地,朱厚熜亦即嘉靖皇帝,御宇期間長達45年之久。
第13十皇帝的行止更令人扼腕。朱翊鈞又稱萬歷皇帝,刻下他的陵寢供眾觀鑒。他在位48年,在歷史上頗得荒怠和浪費的聲名。傳統(tǒng)的歷史家認為他最大的過失,乃是讓他自己的私生活阻礙公眾事務。他的長子常洛出生之后不久,他熱戀著他第三子常洵的母親。當他企圖傳位于洵而置常洛于不顧時,整個朝廷為之震動。群臣要求他立長子為太子,他一再將建議延擱。各方指斥他度長立幼,違背了傳統(tǒng)的習慣。他又一再否認,可是痕跡俱在,雖否認也不能令人置信。在常治四歲時,7歲時, 10多歲時,至近20歲時,廷臣不斷地催促,皇帝仍是接二連三地推諉。直到公元16 01年,實在無可再推。朱翊鈞逼于眾議,才意態(tài)泱泱地立朱常洛為太子??墒沁@還不算,宮闈之間傳出,有人企圖謀殺太子,此消息或假或真,或者應當據(jù)實查究,或者應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總之就使百官站在不同的立場,掀動了他們本來原有的各種明爭暗斗。公元1620年朱翊鈞逝世。常洛以38歲的成年人即位,是為明朝的第14個也是在位最短的皇帝,剛一個月之后他即隨父親而駕崩。群臣聽說其死因在于用藥不當,又要追究責任,將這疑案和以前的爭論糾纏在一起,如是者24年,直到明朝覆亡方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