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擬模仿恩格斯《共產(chǎn)主義原理》的行文風格,試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規(guī)律性問題,以自問自答的形式,闡述個人的觀點。這些也許僅屬于ABC的概念問題、常識問題,往往可能由于不同的解讀,乃在學術界形成較大的分歧。本文就教于方家,旨在引起討論,統(tǒng)一認識,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研究引向深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nèi)涵與規(guī)律的關系是什么?
答: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首先應從理論和實踐上,搞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nèi)涵。正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nèi)涵,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guī)律進行科學研究的首要前提。
我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nèi)涵,最權威的回答,當然是毛澤東本人曾經(jīng)作出的闡述。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擴大會議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10月14日所作的《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毛澤東在報告中還指出:“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diào)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把國際主義的內(nèi)容和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得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做法,我們則需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
因此,根據(jù)毛澤東本人的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nèi)涵,就是使馬克思主義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來實現(xiàn)其 “民族化”、“具體化”。此后,毛澤東又多次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或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或具體實踐)相結合(或之統(tǒng)一)”的科學概念,用這些概念來表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 在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毛澤東根據(jù)抗日戰(zhàn)爭的新形勢,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特點,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國的特點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家;在內(nèi)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這些就是毛澤東本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nèi)涵所闡述的基本思想。
需要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概念的提出,不能絕對以1938年10月劃線。這是因為,任何科學概念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社會背景、思想土壤、理論準備做基礎。例如,早在1930年5月,毛澤東的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就闡述了相關的思想,因此,考察這一科學概念的形成,要有歷史的大視野、思想史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及其大背景。其中,六屆六中全會,可作為這一概念形成的重要標志。
這里還需要指出,“民族化”、“具體化”,是“中國化”的直接表述。“民族化”就是“中華民族化”,其中包括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具體化”就是中國的具體國情和中國的特色。這里,毛澤東并沒有講“時代化”問題,但是戰(zhàn)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是當時毛澤東一直所強調(diào)必須把握的大問題,他撰寫的許多文章、報告,往往在開篇就闡述了時代主題問題。因此,“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內(nèi)涵的題中應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與核心是什么?
答:根據(jù)上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nèi)涵的理解,我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具體化”、“當代化”,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要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有兩個涵義:其一,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所謂“中國化”,可能變成隨心所欲的“化”,可能根本不是馬克思主義,可能與馬克思主義南轅北轍、甚至隔離十萬八千里。因此,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中國化”的根本原則和大前提。沒有這個根本原則和大前提,一切就無從談起。其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具體化”、“當代化”,沒有“民族化”、“具體化”、“當代化”,就談不上“中國化”,談不上有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當然也就不會產(chǎn)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民族化”是自然地、順理成章的,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要想使馬克思主義被接受和深入傳播,不民族化是不可能的;民族化是根本的、唯一的原則,舍此無它。“具體化”是直接的、現(xiàn)實的,必須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這也是根本原則,違背了它,就不是中國化。“當代化”則是與時代同步,與時俱進,走在時代的前列;這個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本身固有的品格,是與生俱來的。
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以為,“核心”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相結合”這是中國化的核心或內(nèi)核,是重中之重的重心。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表明,什么時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結合得好,革命和建設就比較順利、成功;否則,結合的不好,就會受到挫折甚至失敗。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也強調(diào)的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因此,“相結合”這個“核心”,應是硬指標、金標準,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F(xiàn)在我們強調(diào)的“相結合”有兩個,一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概括起來就是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與方法是什么?
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是指為什么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中國化?換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nèi)在邏輯是什么?我們通常所說,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指南,是無產(chǎn)階級解放的思想武器,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成直接指導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建設、改革的指南和武器,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指導思想。從總體上說,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這個理論不是別的,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更好地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同樣沒有建設和改革的理論,也不能有效地指導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而再好的理論,不是為了好看,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不能束之高閣,而是要指導實踐,最終取得勝利的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方法,就是走自己的路。在“民族化”、“具體化”、“時代化”中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其中有走中國新民主主義道路,形成毛澤東思想理論的創(chuàng)新;還有走中國有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