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反失敗
雍正年間,湖南人曾靜對已故大學者呂留良義不仕清的事跡深為敬仰,聞川陜總督岳鐘琪是岳飛后裔,遂派學生張熙帶著自己的手書前去,勸其反清。
曾靜在致岳鐘琪信中,敘述了康熙其他皇子的太監(jiān)、奴仆,在流放途中散播的關于雍正奪取皇位時,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誅殺功臣等“流言”,并宣揚華夷之別。落款為“南海無主游民夏靚”。
在大清一朝,漢人能執(zhí)掌兵權做到大將軍者屈指可數。岳鐘琪處于這樣敏感的位置上,有年羹堯的前車之鑒,本已戰(zhàn)戰(zhàn)兢兢,莫名其妙地接到這樣一封書信,其驚恐可想而知。
岳鐘琪當即命人把張熙帶來審訊。張熙早有思想準備,寧死不說主謀是誰。
硬的不行來軟的。岳鐘琪將張熙請到密室,酒肉相待稱大庭廣眾之下不得不做個樣子;自己也早有反清之意,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云云。張熙一介書生,哪有什么政治經驗,遂將實情和盤托出。他哪里知道,密室里服侍的家人是長安縣令裝扮的,陜西巡撫、提督就在隔簾旁聽,都是岳鐘琪請來的證人。
雍正接到岳鐘琪的奏報后,極為震怒,命大員趕赴湖南,務必查個水落石出。
離奇“開恩”
曾靜犯的是謀反之罪,在“十惡不赦”之列,他被捕后,以苛政著稱的雍正,這次的行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受審期間,曾靜不僅在生活上受到優(yōu)待,雍正還對他百般“開導”,最后雍正竟然將“朱批岳鐘琪奏折諭旨數十件”、“朱批發(fā)于各省督撫大吏奏折諭旨數百件”等大量文件,讓曾靜跪讀,自己在旁親自開導。至于雍正如何親政愛民的大量事例,則通過大臣源源不斷地對曾靜進行灌輸。
在這種勢力下,曾靜終于被成功洗腦。
接著,朝廷將曾靜的策反言論、皇上反駁的諭旨和曾靜、張熙的供詞匯編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全書四卷內收有關上諭10道,審訊詞和曾靜口供47篇,張熙等口供兩篇,后附曾靜“歸仁說”一篇,共10萬字。然后,雍正命朝中大員帶著曾靜、張熙出京南下,在南京、蘇州杭州一帶巡回宣講,現身說法,批駁呂留良“華夷之別”,歌頌清廷不分滿漢的德政。
從雍正八年起,《大義覺迷錄》陸續(xù)被頒布到全國,流傳很廣。
越攪越渾
雍正的宣傳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事實是,雍正一死,即位的乾隆不但誅殺了曾靜等人,還禁止《大義覺迷錄》的發(fā)行和傳閱。
《大義覺迷錄》是雍正皇帝主持編輯頒行的,乾隆這樣做,豈非不忠不孝?
《大義覺迷錄》的主要內容,一是有關雍正本人政治生活的隱私;二是有關“華夷之別”的民族問題。雍正想當然地將這樣一本書頒行天下,初衷是自己辯解,收到的結果有可能適得其反。
書中大量收錄的曾靜與雍正以及審判官員的問答,在審訊和問答的過程中,把曾靜道聽途說的傳言又描述一遍。例如,曾靜供道:有人傳說,先帝欲將大統(tǒng)傳于十四阿哥,當今皇上將“傳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為“于”字。這是關于“雍正篡位”流傳最廣的傳言。
當然,很多史學家都指出,這純粹是人們的臆造,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可恰恰是《大義覺迷錄》,把這條本來沒幾個人知道的傳言傳播開來的,達到街頭巷尾人所共知的地步,并一直流傳到今天。
其實,當時雍正即位已久,與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們,有的死去,有的被囚禁,這個話題已經不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也沒有人敢公開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陳年往事會煙消云散,對雍正的地位再也構不成威脅。
對曾靜收集的這些陳年“罪狀”,雍正本可簡單處置了事,可他在盛怒之下,行此非常之舉,又自我擴散,授人以柄。而這些謠言中的離奇故事,正好迎合民間好奇的胃口成為最好的談資。
繼位的乾隆就懂得,水不清的時候,不要去攪動,而是要讓它慢慢沉淀,否則,越攪越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