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愛丁頓,2009,《休閑:一種轉(zhuǎn)變的力量》,陳彼得、李一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波蘭尼,2007,《大轉(zhuǎn)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jīng)濟起源》,馮鋼、劉陽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蔡禾、李超海、馮建華,2009,《利益受損農(nóng)民工的利益抗爭行為研究》,載《社會學研究》第1期。
蔡禾、劉林平、萬向東,2009,《城市化進程中的農(nóng)民工:來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禾、王進,2007,《“農(nóng)民工”永久遷移意愿研究》,載《社會學研究》第6期。
陳峰,2011,《罷工潮與工人集體權利的建構》,載《二十一世紀》(香港)第2期。
迪爾凱姆,2008,《自殺論》,馮韻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國家統(tǒng)計局,2011,《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1號)》。
李景治、熊光清,2007,《中國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問題分析》,載《文史哲》第4期。
李培林、李煒,2007,《農(nóng)民工在中國轉(zhuǎn)型中的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態(tài)度》,載《社會學研究》第3期。
李強,2001,《中國外出農(nóng)民工及其匯款之研究》,載《社會學研究》第4期。
李強,2004,《農(nóng)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建洲,2011,《農(nóng)民工的抗爭行動及其對階級形成的意義——一個類型學的分析》,載《青年研究》第1期。
劉林平、鄭廣懷、孫中偉,2011,《勞動權益與精神健康:基于對長三角和珠三角外來工的問卷調(diào)查》,載《社會學研究》第4期。
馬歇爾,2007,《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載郭忠華、劉訓練(編):《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3~43頁。
錢文榮、黃祖輝,2007,《轉(zhuǎn)型時期的中國農(nóng)民工——長江三角洲十六城市農(nóng)民工市民化問題調(diào)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nóng)民工問題課題組,2010,《關于新生代農(nóng)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載《工人日報》6月21日。
任焰、潘毅,2006,《宿舍勞動體制:勞動控制與抗爭的另類空間》,載《開放時代》第3期。
沈原,2006,《社會轉(zhuǎn)型與工人階級的再形成》,載《社會學研究》第2期。
沈原,2007,《市場、階級與社會:轉(zhuǎn)型社會學的關鍵議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蘇黛瑞,2009,《在中國城市中爭取公民權》,王春光、單麗卿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田豐,2010,《城市工人與農(nóng)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載《社會學研究》第2期。
汪仕凱,2010,《生產(chǎn)政治理論及其爭論——企業(yè)管理權力與工人權利研究綜述》,載《開放時代》第5期。
王春光,2006,《農(nóng)村流動人口的“半城市化”問題研究》,載《社會學研究》第5期。
王紹光,1995,《私人時間與政治:中國城市閑暇模式的變化》,載《中國社會科學輯刊》夏季卷。
王小章,2009,《走向承認——浙江城市農(nóng)民工公民權發(fā)展的社會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聞翔、周瀟,2007,《西方勞動過程理論與中國經(jīng)驗:一個批判性的述評》,載《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
熊易寒,2010,《城市化的孩子:農(nóng)民工子女的身份生產(chǎn)與政治社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易寒,2011,《命運的政治學》,載《開放時代》第10期。
熊易寒,2012a,《半城市化對中國鄉(xiāng)村民主的挑戰(zhàn)》,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
熊易寒,2012b,《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權利意識》,載《文化縱橫》第1期。
徐勇、徐增陽,2003,《流動中的鄉(xiāng)村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增陽、黃輝祥,2002,《武漢市農(nóng)民工政治參與狀況調(diào)查》,載《戰(zhàn)略與管理》第6期。
葉榆,2011,《新生代農(nóng)民工,“無根的一代”?》, 載《南方周末》6月2日。
于建嶸,2007,《法國騷亂提示中國未雨綢繆》,載《南方周末》4月24日。
張文宏、雷開春,2008,《城市新移民社會融合的結構、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分析》,載《社會學研究》第5期。
張卓妮、吳曉剛,2010,《農(nóng)村勞動力遷移與中國工資收入不平等的地區(qū)差異:來自2005年全國人口抽樣調(diào)查的證據(jù)》,載《人口與發(fā)展》第1期。
趙樹凱,1998,《縱橫城鄉(xiāng)——農(nóng)民流動的觀察與研究》,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鄭廣懷,2010,《勞工權益與安撫型國家——以珠江三角洲農(nóng)民工為例》,載《開放時代》第5期。
周軍,2011,《上海市統(tǒng)計局:滬人均住房居住面積達17。5平方米》,載《新民晚報》3月5日。
周瀟,2007,《關系霸權:建筑工地的控制與反抗》,載《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Burawoy,Michael,1985,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Factory R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London:Verso
Chan,Chris King-Chi,2012,“Class or Citizenship?Debating Workplace Conflict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42(2),pp.308-327。
Chan,Kam Wing,2010,“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There is No Future as a Laborer;Returning to the Village has no Mea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July,pp.1-19。
Chan,Kam-wing,1994,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n,Cindy,2008,China on the Move:Migration,the State,and the Household,Routledge。
Huntington,Samuel P.,2004,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Schuster。
Koopmans,Ruud,2005,Contested Citizenship: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Europ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ee,Ching Kwan,2007,Against the Law:Labor Protests in China’s Rustbelt and Sunbel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Lianjiang,2010,“Rights Consciousness and Rules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China Journal,No.64,pp.47-68。
Perry,Elizabeth J.,2009,“A New Rights Consciousness?”Journal of Democracy,Vol.20,No.3。
Pun,Ngai&Lu Huilin,2010,“Unfinished Proletarianization:Self,Anger,and Class Action amo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 in Present-day China,”Modern China,36(5),pp.493-519。
Silver,Beverly J.,2003,F(xiàn)orces of Labor:Workers’Movements and Globalization since 187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art,Alan & George C.S.Lin,2007,“Local Capitalisms,Local Citizenship and Translocality:Rescaling from below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1(2),pp.280-302。
Wright,Erik Olin,2000,Class Coun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u,Jieh-min,2010,“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China’s Differential Citizenship:A Comparative-Institutional Analysis,”in Martin King Whyte (ed.),One Country,Two Societies: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u,Xiaogang&Donald Treiman,2007,“Inequality and Equality under Chinese Socialism:The Hukou System and Intergenerational Occupational Mo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3(2),pp.415-445。
Xiong Yihan,2012,“Challenges of‘Semi-Urbanization’to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5(1),pp.29-50。
【注釋】
①對農(nóng)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研究相對少見,代表性的研究有劉林平、鄭廣懷、孫中偉(2011)對珠三角農(nóng)民工精神健康的調(diào)查。
②蔡禾、李超海、馮建華(2009)對珠三角農(nóng)民工的抽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遭受到利益侵害的農(nóng)民工當中,有28.2%的人通過行政投訴進行了利益抗爭,有24.8%的人通過集體行動進行了利益抗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