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讓高官不再有“免罪符”
本月初,“透明國際”公布了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shù)排行榜,巴西在176個國家中排在第69位,相比2011年提升了4個名次,和2010年的第78名比提升了9個名次。
巴西清廉指數(shù)排名的變化與該國政府一系列的反腐行動不無關(guān)系。自巴西首位女總統(tǒng)迪爾瑪·羅塞夫2011年1月就職以來,先后采取各種方式懲治腐敗,比如制定反洗錢法案、禁止有犯罪記錄的候選人競選政府職位、出臺新“自由信息法案”等。
而今年11月,巴西迄今為止最大的腐敗案“月費案”的宣判可以說是巴西反腐行動的重大轉(zhuǎn)折點,讓巴西民眾看到了巴西政府和司法部門出重拳打擊腐敗的決心。
問題就出在“司法豁免”上
11月12日晚,巴西最高法院審判庭內(nèi)燈火通明、緊張肅穆,法庭正在就“月費案”進行部分宣判。
曾在政壇上名噪一時的前總統(tǒng)府民事辦公廳主任迪爾塞烏、執(zhí)政黨勞工黨前主席熱諾伊諾和瓦萊里奧站在被告席上,當聽到被判處10年、8年和6年不等徒刑后,他們的面色變得灰白,萬萬沒有想到會獲如此重罪。在沒有死刑、最高刑罰為監(jiān)禁25年的巴西,這一裁決可謂是相當嚴厲的。
7年前,一名國會議員站出來揭發(fā),稱勞工黨政府向他行賄,以此協(xié)助政府法案在議會中獲得通過。隨之進行的詳細調(diào)查,使一個數(shù)額巨大、涉案人眾多的政治腐敗大案逐漸浮出了水面。
最高法院于2007年受理該案,但直到5年多以后才開庭審理。共有38名涉案人員受審,其中包括前政府內(nèi)閣部長、執(zhí)政黨高官、國會議員、銀行家、企業(yè)家等,被指控的罪名有腐敗、共謀、挪用公款、洗錢和濫用公共基金等。此案是巴西在1985年結(jié)束軍人統(tǒng)治之后,開庭審理的最大案件之一,當?shù)孛襟w以“世紀審判”形容該案。
但在今年8月份開審之后,幾乎無人抱有多大希望。
因為,在一個精英治國的國度里,法律對精英階層的保護、甚至偏袒,也成為貪腐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巴西媒體稱,對富人和當權(quán)者真正的懲罰少之又少,政治領(lǐng)域一直被貼有司法豁免的標簽。甚至已形成一種“潛規(guī)則”,即官員涉嫌貪腐,只要辭職即可了事,國會議員則可以以豁免權(quán)相抗衡。
一個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勞工黨議員、前國會眾議院議長庫尼亞,雖然身為“月費案”要犯之一,并被指控犯有受賄和監(jiān)守自盜罪,但他仍然不把它當回事,還是接受了所在政黨的提名,參加于10月7日舉行的圣保羅郊區(qū)奧薩斯科市舉行的競選。
讓“世紀審判”實至名歸
現(xiàn)存的政治制度使政府無法做到堅決反腐。出任議員或政府部長的政客,往往在總統(tǒng)選舉中立下過汗馬功勞。他們在競選時已經(jīng)投入了大量資本,上臺后一有機會就想把本錢撈回。而作為總統(tǒng),又不敢對手下的貪腐下手太重。如果反腐過分認真,就會得罪政治盟友,執(zhí)政聯(lián)盟就會分崩離析,總統(tǒng)的地位將會受到動搖。
在這個時候,司法反腐在這個時候就顯得意義特殊。巴西《這就是》新聞周刊評論說,從“月費案”獲得的一個啟示,就是在政治利益糾纏不清的時候,超脫的司法系統(tǒng)可為打擊和預(yù)防腐敗做出突出貢獻。在關(guān)系到國家命運和前途問題上,法官勇敢地站了出來,為捍衛(wèi)道德與民主而戰(zhàn)。
通過此次“月費案”的判決,司法部門在社會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同時也進一步增進了它的自信心。
與此同時,政府在審理過程中沒有進行干預(yù),反而在司法當局換屆時,總統(tǒng)提名在審判中以量刑嚴厲著稱的黑人大法官若阿金·巴爾博薩擔任新一屆最高法院院長。由此可見,在這場反腐風(fēng)暴中,政府與司法部門配合默契,并且獲得了“雙贏”。
宣判次日,巴西各新聞媒體一片歡騰,它們高呼“‘世紀審判’實至名歸”、“巴西人終于看到腐敗高官被定罪”,并且紛紛評價說,“游戲規(guī)則有了改變”“高官不再有豁免權(quán)”,“司法反腐,為巴西燃起希望之燈”。
該國最大報紙《圣保羅報》在社論中指出,對于這個被巴西總檢察長古熱爾稱為“巴西最大膽、最駭人聽聞的腐敗案件”,此次審判可謂是“歷史的審判”,對于國家政治和反腐意義深遠,是巴西政治健康化的一個表示。“至此,精英們不再擁有‘免罪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