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主政10年后,胡錦濤主席在經濟方面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美國道瓊斯新聞社制作了多張圖表,為讀者一一梳理。
對任何一位中國領導人來說,其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經濟以足夠快的速度增長,從而能夠支撐就業(yè)、維護社會穩(wěn)定。從這方面看,即將離任的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在過去10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就業(yè)率維持在高位、中共統(tǒng)治得到了保障。
同時,有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中國社會存在種種疲態(tài):出口和房地產行業(yè)面臨巨大壓力;民營企業(yè)家被擠出市場;不平等和腐敗現象激增。
增長的10年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胡錦濤在位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超過10%。由于有效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贏得世界喝彩。中國經濟增速和就業(yè)率在危機發(fā)生后,仍維持在正常軌道上,并為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貢獻。
快速增長的經濟令中國一躍超過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令中國市場成為全球各企業(yè)的目標,使中國領導人在全球治理中得以發(fā)揮更大作用。
中國民眾也受益于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生活水平大幅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按購買力衡量的中國人均GDP水平從2002年的2800美元,增至2012年預估的9100美元,增幅達兩倍多。
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毅然決然地把中國帶出貧窮國家的行列,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群體。
勞動力和資本存量的回報率遞減
勞動力和資本存量的迅速增長,推高了中國經濟產出,中國政府也因此受益。
過去10年,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增加了數千萬人。這提高了生產力,使工資保持在較低水平,進而極大提高了出口競爭力。聯合國預測顯示,未來10年中國勞動人口數量將見頂,并開始減少。
10年前,中國工廠缺少生產產品的機器設備,城市缺少將產品運至市場所需的道路和鐵路。甚至是在2012年,中國資本存量仍遠低于美國水平。
日本一橋大學中國數據研究專家、世界大型企業(yè)聯合會中國經濟與企業(yè)研究中心高級顧問伍曉鷹估計,從2001年至2010年,中國每增加一個單位資本,能增加0.13個單位產出,單位產出量低于上世紀90年代的0.17和80年代高點時的0.24。
2009年至2010年,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大幅增加的放貸,也損害了未來經濟增長前景。據《華爾街日報》估計,未償貸款與GDP之比從2002年的約116%升至2011年的172%。要想降低這個比率,需要將信貸增速降至名義GDP的增速以下。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不能依靠大規(guī)模放貸,來支持經濟增長。
增長驅動力減緩
中國經濟保持10年快速增長,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紀錄。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令中國迎來了一個出口繁榮期。從2002年至2007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速接近30%。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超過10%,中國出口進一步擴張的空間也變得有限。不斷上升的工資水平和不斷升值的人民幣,均削弱了中國出口競爭力。
溫州男杰剃須刀廠負責人陳朱南說,中國加入WTO之后出口業(yè)迅速蓬勃發(fā)展。溫州的生意非常紅火。
“現在情況就沒有那么好了。”陳朱南說,2007年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出口行業(yè)生意不錯,但2007年后情況越來越糟。特別是今年,生意真的非常難做。2012年頭十個月出口增速同比回落至7.8%的水平。
房地產行業(yè)走上了一條類似的道路。1998年,隨著中國城市中的工廠宿舍和破舊住房升級為現代公寓,政府開始放開房地產市場,啟動逾10年之久的建設狂潮。
從2002年至2010年,新建住宅施工面積以每年平均17%的速度增長,房地產成為推動內需的最重要行業(yè)。但隨著飆升的房價與百姓收入脫節(jié),政府被迫采取嚴格的控制措施,以遏制購房需求。
其結果是,供應過剩使中國城市周邊出現大量無人居住的地區(qū),市區(qū)里留下很多爛尾樓。2012年前10個月,新建住宅施工面積同比下降了12.7%。
江澤民和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改革中國臃腫而不賺錢的國有企業(yè),關閉了成千上萬家低效企業(yè)。這為私營企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為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打下基礎。
在胡錦濤主政時期,政府開始大力支持大型國有企業(yè)。雖然國企在企業(yè)總數中所占比重持續(xù)下滑,2011年降至5%,但由于國企仍在經濟制高點占有主導地位,其產出在總產出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相對較高的26%。
貧富差距和腐敗加劇社會動蕩
中國將和諧發(fā)展——即更公平地分享財富不斷增長帶來的好處,作為其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中國貧富差距已擴大到令人擔憂的水平。學術調查顯示,中國的分配不公已達到拉美國家的水平。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00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居民中收入最高10%的那部分人,每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3.9萬元人民幣,比普通收入者高出6倍,比收入最低10%的那部分人高出24倍。
政府緩步改革
胡錦濤及其領導下的政府的最大成就,是改善了公共服務和福利供給。2011年教育支出占GDP的4%,高于2002年的2.2%。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范圍擴大,而取消農業(yè)稅有助于提高中國6.5億農村人口的收入。
在金融行業(yè),四大國有銀行上市,在它們的貸款決策之中加入市場約束的元素。作為經濟再平衡關鍵工具的利率,也已部分自由化,這意味著家庭儲戶的回報率提高,這是朝著增加收入、提振消費的方向邁出的一步。
同為再平衡工具的匯率也已自由化。人民幣從2005年與美元脫鉤以來,已相對美元升值31%。2012年,人民幣波動區(qū)間擴大,讓市場對其走勢有了更大決定權。
人民幣走強從一個方面降低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失衡,2011年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例已從2007年10.1%的高位,降至2.8%。
勞動力供應的減少,帶來工資的快速上漲。來自江西省的40歲農民工劉興順(音)目前在深圳一家家具廠工作。他說,2000年他一個月工資約1000元人民幣,現在一個月能掙4000~5000元。
工資上漲對于推動中國家庭消費增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改革議程中的關鍵元素仍然未解,比如放開經濟中被政府控制的行業(yè),引入競爭,又如強化農民土地權利,改革不公正的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等。
有跡象顯示再平衡正在進行
目前,一些初步跡象表明,人們等待已久的中國經濟再平衡,可能終于開始了。
家庭消費占GDP比重從2002年的44%降至2010年的34.9%,遠低于美國或亞洲鄰國的水平。2011年又小幅升至35.4%。按國際標準和歷史標準衡量,這個比例仍非常低,但正朝著正確的方向變動。
2012年,家庭收入的增長超過GDP增長。家庭收入占GDP比例的增加,這樣消費者可以拿更多錢去購物,這是再平衡的核心所在。
這些變化到底是投資、出口暫緩之際的曇花一現,還是中國經濟實現再平衡這個趨勢的開始,目前仍未可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