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補貼公益組織提供廉租房,與政府廉租房競爭
我們做什么事情都喜歡一刀切,而且我們到現(xiàn)在都不懂,我們需要大量的非政府公益組織提供類似的公共產品,這樣才能督促政府部門提高效率。廉租房尤其需要進行如此管理。否則,政府投入再多的財政資源也沒有用。
這方面我們應該學學美國。1974年尼克松政府出臺了《住房和社會發(fā)展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凡是符合公共住房申請資格的租戶,都可以從地方住房管理機構獲得租金證明,拿著這張證明就可以到私人住房市場上去租房,租金按市場價支付。
根據這項法案,政府把租金分成兩類:一類是以房屋為基礎,只要房主愿意加入租金補貼計劃,且房屋租金和房屋質量符合聯(lián)邦政府標準,房客只需繳納不超過家庭收入30%的租金就可以入住廉租房,而差額部分可憑住房券向政府兌取現(xiàn)金。在紐約的黃金地段有座叫“孔子大樓”的公寓,就是當地政府為低收入的華人提供的廉租房。
還有一類租金,是以租戶為基礎,也就是領取租金補貼的人只能將這筆錢用來租賃指定范圍內的指定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在獲得補貼后,一居室租金大約是400多美元,兩居室也不過500多美元,政府差不多補貼了200美元,很劃算的。事實證明,美國政府通過市場化的操作手段幫助低收入者的住房計劃是很成功的。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以補貼或者社會項目招標的方式來扶植一批公益組織和公共部門競爭。比如在美國有一個由基督教組織籌辦的“避難所”,無家可歸者可以申請到這里免費吃住。這里不僅有不同的房間,還有食堂、電視圖書室、健身房、教室、電腦室、洗衣房、兒童游樂場,等等。
要住“避難所”,就必須晚上10點30分上床睡覺,早上6點30分起床,而且白天必須出去找工作或接受社區(qū)的免費職業(yè)技能培訓。找到工作之后,收入的10%用于交房租,65%由避難所代為保管,攢夠了2500美元,就可以到社會上租房子獨立生活了。而我們缺少的正是這樣的公益性組織。因為在我們現(xiàn)有制度下,申請成立公益組織的程序非常復雜,門檻又高,基本是不可能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