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赴鴻門,已勢在必行;劉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機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后為難。張良知己知彼,精辟地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其人,決心深入虎穴,謹慎而靈活地保護劉邦的安全。
第二天,劉邦僅帶著張良、樊噲和百余名從騎來到楚營。劉邦一見項羽,忙上前說道:“臣與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我戰(zhàn)河南。不料我僥幸先人關(guān)破秦,得以在此復(fù)見將軍。今有小人進讒,致使將軍與我結(jié)怨。”項羽見劉邦只帶百余從騎前來赴宴,而且一副謙恭委屈的樣子,不禁動了“婦人之仁”,脫口說道:“這都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說你要在關(guān)中稱王,令子嬰為相。不然,我何至于如此。”劉邦先入為主,努力從精神上壓倒對方,項羽自知劉邦依楚王約,先行入關(guān)并無非份之處,自己對劉邦如此這般倒有違約之嫌,頓覺有些理屈詞窮。
項羽款留劉邦會飲。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所佩玉塊,暗示他速下決斷,殺死劉邦。項羽猶豫不決,默然不應(yīng)。范增只好又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授意他舞劍助興,伺機殺掉劉邦。項伯看出破綻,拔劍對舞,時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劉邦。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快起身出帳去找樊噲,命其速去護駕。樊噲二話沒說,持劍擁盾闖入軍門,直奔帳下,兩眼怒視項羽,頭發(fā)上指,大有萬夫不擋之勇。項羽不禁駭然,忙問:“這是什么人?”張良答道:“是沛公的隨從衛(wèi)士樊噲。”項羽說:“一條好漢,賞給他酒!”左右的侍從捧上一大杯酒,樊噲站著一飲而盡。再勸再飲,并借題發(fā)揮地數(shù)落項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接著,便厲聲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忠義,指斥項羽疑心太重。項羽一時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辭所震懾,無言以對,只是招呼樊噲說:“坐!”樊噲乘勢坐在張良身邊。過了一會兒,劉邦見情勢已漸好轉(zhuǎn),便借口人廁,招呼樊噲出帳,張良隨之而出。三人商量對策,決定由樊噲保護劉邦趕快脫身,張良留下來應(yīng)付局面。
再說劉邦留下車騎,在樊噲等四將的護衛(wèi)下,輕騎簡從,經(jīng)驪山、過芷陽、抄近路,不辭而別,秘密地返回霸上。而身在虎穴的張良沉著冷靜地與項羽等周旋。此刻他估計劉邦已回到軍中,便進帳辭謝道:“沛公不勝酒力,醉不能辭,o謹使張良奉上白璧一雙,敬獻大王足下;另備玉斗一雙,敬獻范將軍足下。”項羽無奈,只好收下白璧,不了了知。范增氣得把玉斗摔到地上,拔劍擊得粉碎,憤怒地說:“唉!豎子(對項羽等的輕蔑稱謂)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必將成為他的階下囚!”
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guān)的斗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nèi)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明燒棧道暗渡陳倉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tǒng)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并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guān)中,誰就做關(guān)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guān)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后經(jīng)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fā)。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shù)轉(zhuǎn)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qū)。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陜西南鄭縣東北),占據(jù)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huán)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fā)展和日后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人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cè)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guān)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jù)富饒、形勝的關(guān)中地區(qū),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lián)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項羽聞知劉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張良早已料到這一點,于是寄書蒙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guān)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zhuǎn)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lián)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zāi),不可不防啊。”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zhuǎn)而北擊三齊諸地的毫無生氣的腐朽力量。張良的信從側(cè)面加強了“明燒棧道”的效果,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放松了對關(guān)中的防范,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
不久,項羽于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終于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qū)一好軍師。”的確,項羽殺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下邑奇謀畫箸阻封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攻占彭城后,劉邦被這輕而易舉得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但沒有采取恰當?shù)恼?、?jīng)濟措施,安撫此地,贏得人心,反而惡習(xí)復(fù)發(fā),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財寶、美女,整日置酒宴會,結(jié)果給項羽回軍解救贏得了時機。項羽聞知彭城失陷,立即親率。3萬精兵,從小路火速趕回,急救彭城。劉邦數(shù)十萬烏合之師難以協(xié)調(diào)指揮,連糧餉都籌備不齊,所以一經(jīng)接戰(zhàn),便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至此,許多諸侯王又望風(fēng)轉(zhuǎn)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丟下老父、妻子、兒女,只帶張良籌數(shù)十騎狼狽出逃,軍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勢復(fù)又逆轉(zhuǎ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