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今年的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已進入公示和錄用階段,部分省區(qū)市正在進行地方公務員招錄報名考試工作。統計數據表明:“公務員熱”已出現降溫趨勢。然而,年初以來一直在找工作的南開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孫高杰卻發(fā)出疑問:為什么畢業(yè)生報考公務員仍是趨之若鶩?為什么幾千人競爭一個位置的熱門職位仍然存在?
追問“公務員熱”:降溫還是升溫?
從一組數字看,“公務員熱”確已出現降溫趨勢:2011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人數103萬,比上一年減少1萬人,2012年則重回百萬之內,又比上一年減少6萬人。
早在2010年底,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司長聶生奎就表示,“公務員熱”已經出現降溫苗頭。他分析認為,降溫的原因包括就業(yè)難有所緩解、考生報考更加理性、大學生傾向基層就業(yè)等。
公務員考試專家李永新認為,近兩年來考試人數的減少主要源于政策影響。根據要求,中央國家機關招錄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人員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是70%,2011年達到85%,2012年除特殊職位外,徹底對應屆畢業(yè)生關上大門。絕大部分應屆畢業(yè)生不能報考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人數自然會出現下降。
從另一組數字看,前些年“公務員熱”升溫的速度非同尋常:2006年,參加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的人數有6萬多,到2009年超過77萬人,2010年突破百萬,達到104萬人。
“雖然這一兩年公務員考試人數有所減少,但由于前幾年報考人數激增,總體上仍舊保持著相當的熱度。”李永新說。
反思“公務員熱”:正常還是反常?
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公務員熱”?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看來,一是因為就業(yè)壓力大,每年都有600多萬高校應屆畢業(yè)生需要就業(yè),而適合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崗位不能滿足需要;二是公務員職業(yè)較為穩(wěn)定,聲望較好。
從社會層面看,這種人才的供給關系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將“公務員熱”深究至報考者的心理層面分析,這種熱度值得反思。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薛慶超認為,當今,“官本位”還有深厚基礎,“學而優(yōu)則仕”仍然主導一些人的思想,成為公務員無疑是實現這一想法的有效路徑。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一些理工科大學畢業(yè)生會放棄科研,心甘情愿地擠到公務員這條窄路上。
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所帶來的職業(yè)不安定感,也在助燃“公務員熱”。高企的房價制造出“蝸居”“蟻族”,外企、民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帶來“裁員”“減薪”,相比之下,公務員職業(yè)提供的保障具有巨大吸引力。
2011年考取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的張記朋原本在一家大企業(yè)工作。他對記者表示,寧愿放棄企業(yè)的高收入也要當公務員,他想要更安穩(wěn)的工作和生活。
求解“公務員熱”:靠引導還是靠制度?
一方面是中央機關職位的熱,另一方面是基層職位的冷,公務員招考存在冷熱不均現象。為此,相關部門不斷出臺政策,引導求職者報考基層崗位,如中央國家機關提高錄用具有基層工作經歷人員比例,拿出崗位定向招錄大學生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甚至拿出崗位招錄工人和農民。
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指出,靠政策引導固然會使“公務員熱”出現一定程度降溫,但真正要使公務員招錄回歸到正常的選拔制度上來,改革現有公務員制度是必由之路。
回顧歷史,當社會出現“腦體倒掛”“下海經商”現象時,公務員絕對不會成為熱門職業(yè)?;氐疆斚拢珓諉T職業(yè)超乎尋常的熱度,是因為這一職業(yè)具有先天優(yōu)勢。馮麗娟認為,職業(yè)公平化明顯缺失,必然會導致人們對優(yōu)勢職業(yè)的強烈追捧。
改革現有公務員制度,使其與其他職業(yè)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公務員熱”勢必會降溫。
改革首先要打破公務員“鐵飯碗”,使其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據國家公務員局副局長楊士秋介紹,近幾年我國已制定實施了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試點辦法、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管理辦法等多項法規(guī),不合格的公務員可以被辭退。比如,2011年試行的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管理辦法就規(guī)定,新錄用公務員在一年試用期考核不合格的將取消錄用。
專家指出,公務員制度的深入改革還包括工資制度改革、養(yǎng)老及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等。當這些改革逐步到位時,企事業(yè)單位職工與公務員在待遇、保障、提升上的差距就會明顯縮小,人們的職業(yè)選擇會更加多元與分散。據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