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世紀末世界地理大發(fā)現之后,歐洲中世紀的地中海和北海貿易開始轉向全球貿易,開辟世界市場。歐洲商業(yè)和工業(yè)向全球的轉移,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開端。這個過程持續(xù)了幾百年,直到19世紀初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現代西方的產業(yè)化才初具規(guī)模。而西方新聞傳播業(yè)的產業(yè)化,由于它的特殊性,其經歷的過程要比純粹的物質生產產業(yè)復雜一些。
早期新聞傳播的簡單買賣關系。歐洲自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形成時期起,就存在社會性的新聞傳播,但是官辦的,主要在官方系統(tǒng)(一定程度也在商界)流通。歐洲中世紀末期的新聞傳播,形成印刷新聞紙、手抄新聞兩種載體。前者德語國家較為流行,后者在地中海沿岸較為流行。印刷新聞紙類似現在的印刷傳單,一般一張紙只印有一條新聞,以社會新聞居多,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手抄新聞一張紙上有數條新聞,以商業(yè)新聞(包括戰(zhàn)爭消息,對這類消息的需求主要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為了避免貿易受損)居多,主要滿足商人對信息的需求。政治和宗教性的新聞也有流通,但不是主要的。這兩類新聞載體大多以買賣關系流通,但是服務范圍很有限,沒有形成市場,更不能說形成了一個產業(yè)門類。
官報時期的新聞傳播“產業(yè)”僅對少數特許出版商而言。17世紀起,印刷新聞媒介替代了手抄媒介,“報紙”的概念形成。大英百科全書對它的定義是:“每日、每周后有規(guī)律的其他間隔時間發(fā)行的,提供新聞、觀點、特寫及其他公眾感興趣的信息,并且常常伴有廣告的出版物。”但是,當時西方主要國家尚處于封建王權的統(tǒng)治下,因而報刊主要不是作為商品,而是作為一種從屬于官方政治控制的工具。由于它們一般由王權特許少數出版商來編輯出版,因而對這幾個出版商來說,存在報業(yè)的經營問題。于是,新聞傳播業(yè)最早的兩重性在這里顯現:一方面它們可以作為政治工具,另一方面它們也同時可以作為這些出版商的“產業(yè)”,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法國的特諾多家族,自從1631年被路易十三特許出版官方的《公報》以后,連續(xù)五代人經營該報。對這個家族來說,報刊是他們經營的產業(yè);但對社會來說,該報不是產業(yè),而是官方的事業(yè)。
黨報時期不存在規(guī)?;男侣剛鞑ギa業(yè)。當封建制度過分阻礙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的步伐之時,各主要西方國家先后都爆發(fā)了資產階級革命。然而革命前夕和革命后或長或短的時期內,新聞傳播依然沒有形成產業(yè)。新聞自由的原則確立了,報紙刊物驟然增多,但它們大多是為各個黨政派別服務的工具,其“政論”的功能遠遠大于“告之”的功能。讀者與報刊的關系,形式上是一種買賣關系,但是雙方觀點信仰的相同,遠高于這種買賣關系,所以英語“訂戶”(subscriber)的原始含義是“捐助人”,也就是說,賣報與訂報的關系主要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政治、文化或宗教方面的捐助和受助關系。
原因在于,革命成功之后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未來前途未定型,各個黨派必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治爭論中。在西方主要國家的新聞傳播史上,大多存在著這樣一個“黨報時期”,這個時期不存在規(guī)模化的新聞傳播產業(yè)。美國的黨報時期較為典型,從1775年獨立戰(zhàn)爭至19世紀中葉,大約有六七十年,這個時期的結束較為明顯;在其他國家,黨報時期的初期,其特點較為明顯,但這時期的結束表現為一個過程,與商業(yè)報刊時期有一個較長的交織、重合期(有的長達一二百年),是在不知不覺中結束黨報時期而逐步進入商業(yè)報刊時期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