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未經報告人審核。作者觀點不代表宣講家網立場。未經宣講家網站同意,請勿轉載。)
什么是亞健康
談亞健康之前,首先必須要知道什么叫健康?從世界范圍來講,對于健康的概念,東西方有兩個不同的認識,這是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在西方,法國科學家笛卡爾作為現代科學的鼻祖,他提出的二元論為現代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在西方的健康概念里頭存在著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情況。他們認為健康的對立面就是疾病,而疾病的反面就是健康。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面,疾病的概念講得相對比較模糊。中國人認為疾病實際上是一個過渡和連續(xù)體,也就是說除了疾病之外,還有一個所謂的胃病,即傷風。所謂傷風其實是在病人沒發(fā)病之前的癥狀,并基于此進行合理判斷,給予調理,使之不發(fā)病。因此,在中國的傳統(tǒng)里面,在健康和疾病之間,實際上存在一個過渡。
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中醫(yī)仍舊居于重要地位,很多人,特別是老年人,比較相信中醫(yī)的療效。中醫(yī)里面講癥,癥的概念要比病的概念大,比如我們有一種說法叫非病治病,就是說可能有一些癥狀,但是如果用西醫(yī)科學的精確方法,可能還找不到證據來證明已經得病,這個時候,中醫(yī)里就會有癥這種判斷和辨識。這實際上跟我們講的亞健康有一定的重合。因此,亞健康的概念實際上是中國人提出來的。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它有一種文化背景在里頭,即對概念的定義并不要求給予精確的表述。
現在我們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嘗試將中醫(yī)的一些概念梳理清楚。在這一過程中,既然有了疾病,有了健康,那么中間這段過渡狀態(tài),我們就稱之為亞健康。當然,亞健康概念的提出,現在仍然處于爭論之中,其中的概念界定還不是很明晰。
健康的概念,現在被普遍接納的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定義,它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四個方面。一個健全完整的人,實際上就包括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容,討論心理健康時,主要涵蓋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討論亞健康時,通常會把軀體健康納入其中;討論道德健康時,雖然亞健康定義里面沒有將它囊括其中,但在討論亞健康以及應對方式時,實際上涉及到了很多道德健康的內容。
亞健康在中國文化中被界定為介于完全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tài)。具體地說就是一種應激過程,應激實際上就是壓力,就是人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壓力的時候,由于每個人的軀體和心里的資源是有限的,當這些有限的資源不足以應對外來的壓力時,就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表現在,比如生理、心理或者是社會適應方面的功能下降,進而行為上就會表現出種種的體征,或者是心理行為上的一些癥狀,根據這樣的一些癥狀,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是否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狀態(tài)不是疾病,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包括自我健康調節(jié)以及一些非醫(yī)學手段等方法是能夠得到有效治療的??梢允沁M行體育訓練,包括去旅游、跟朋友聊天、去聽講座等等。如果不加以及時調節(jié),這種亞健康狀態(tài)就可能進一步發(fā)展成為疾病。因而,要想處于完全的健康狀態(tài),實際上還是很難的。所以,當在某段時期里感覺不適時,要及時用亞健康的概念提醒自己,積極尋求一些方法或是已經掌握的有效療法來進行自我調整。
因此,亞健康的概念,如果對日常生活有什么功效作用的話,那就在于它給人們一個非常好的預警。告知你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應該采取及時的行動。
亞健康狀態(tài)還有一個時間標準,并不是第一天感覺不適,第二天好了,就屬于亞健康了,而是這種狀態(tài)要持續(xù)一段時間,一般為一到三個月。在持續(xù)一到三個月后,就可以說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了。
實際上,亞健康通常有幾個核心的表現。一是生理方面。這個概念一定要納入所謂軀體的概念,因為實際上身心是不能如笛卡爾的二元論那樣分開來單獨討論的。二是心理方面,如果注意力經常不能集中,健忘,做事優(yōu)柔寡斷,說明心理能量已經不處于最佳狀態(tài)。此時,在面對壓力時,可能會更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情緒上面也是如此,會出現焦慮、消沉、壓抑等等。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像失眠、同親人關系不和睦等問題,采用亞健康來表述要比用心理健康問題來表述更為準確,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因為如果把這樣的癥狀歸為心理疾患,就會造成按照醫(yī)學界現行標準無法準確鑒定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問題是現代人無法避免的,比如焦慮,尤其是當代中國人,焦慮水平略微高些。因為國家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各樣的機會和選擇比過去的時代和社會都要大得多。這個時候,人面臨選擇時就會出現一種矛盾,人們渴望自由,但自由多了以后,反而成為焦慮的一個根源,因而,焦慮實際上是由于自由度和選擇性大大增加造成的。
亞健康的診斷方法很多,包括一些醫(yī)學手段。從事西醫(yī)的醫(yī)生是不太贊同亞健康這個概念的,他們采用的是亞臨床概念。所謂亞臨床,可以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比如驗血糖,它有一個指標,并以此作為評判標準,當沒有達到這一指標,而只是接近時,西醫(yī)就認為處于亞臨床狀態(tài),需要進行健康提醒。
實際上,亞臨床同亞健康是有關系的,也就是說如果用血糖這樣的一種檢測方式去檢測的時候,我們可能在某個方面有較好的客觀指標來判斷。但是很多的時候,比如說這個人血糖很正常,但感覺不舒服,渾身無力,沒有辦法應對復雜生活的挑戰(zhàn)時,現代醫(yī)學就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這時,亞健康這個概念就能夠有效的給予我們預警。
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科學工具來測量健康狀況,這些測量工具主要是心理學的測量工具。這些測量工具會把一些非常關鍵的東西,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像尺子一樣丈量人體的健康。這種“尺子”是一種主觀評價的尺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覺,每個人都有一個主觀的判斷。由于主觀判斷個人差異非常大,因此,心理學家就想把所有人的主觀判斷,通過一套非常完整、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制定成為一把能夠量化的“尺子”,就跟量桌子的長寬高一樣,需要一把有刻度的尺子。有了這樣一把尺子,就可以判斷人是否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心理方面還包括認知、行為或者自我。認知,就是思維的有效性、即時性;行為,用百姓的語言講就是用什么樣的行為應對一些壓力;自我實際上包含自尊,一個人沒有自尊的話,實際上他的行為,他的思考方式,很多時候就如禽獸一般,自尊實際上是人能不能維持很好自我資源的重要方面。
從這樣的幾個方面,就可以判斷這個人總體上是不是處于健康狀態(tài)。利用這種工具,我們對中國城市勞動力人口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調查,大概調查人數有5萬多人,從統(tǒng)計學角度看,數據還是可靠的。調查結果顯示,生理和心理疾病累加起來,在被調查人群中接近30%的人,而真正完全健康的,沒有任何不適感的人數接近10%,這也就意味著去掉這兩部分之后,有大概60%的當代中國勞動力人口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從生理、情緒方面看,數據顯示,年齡越大,身體的功能弱化的越嚴重,相反,情緒方面,隨著不斷成熟,情緒方面的問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性別方面,總體而言,女性的亞健康狀態(tài)比男性稍弱,這說明女性要承擔的責任,要處理的壓力可能要比男性略多,比如家庭教育上,母親一般要承擔的責任更多。但就具體的某項指標上,男性相對來講要比女性弱一點,比如很多男同胞經常用喝酒來緩解自己的壓力,但是如果過度,它不僅不能夠舒緩壓力,而且很有可能是在增加壓力。其實,第二天,所面對的壓力和問題并沒有因此消失,反而積累起來,壓力越來越大。
對亞健康的認識,除了從心理、軀體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了解外,還能從其它渠道來進行認識。比如虛弱,表現為在沒有任何疾病的情況下,整個人精神狀態(tài)不佳。中醫(yī)中說的虛癥也是如此,通常,去問中醫(yī),查了半天沒有什么病,但是中醫(yī)醫(yī)師還是會給你開一方藥,來進行調理,這個時候可以說正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虛”這個詞是中國人所特有的,外國人不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因此對中醫(yī)的非議很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