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紅包”是怎么來的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陳良:“紅包”是怎么來的

中國是紅包盛行的國度。日常生活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贈送或收受紅包,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現(xiàn)象。尤其在官場,每到逢年過節(jié)或人事調(diào)整的時候,更是“紅包”大行其道之日。有趣的是,紀檢和監(jiān)察部門每到年關總會發(fā)布禁止收受和贈送紅包的文件,結果誰也沒把禁令當回事,送紅包的照送不誤,收紅包的笑納不辭。

紅包為何如此盛行,非但屢禁不止,而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紅包現(xiàn)象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存在必然聯(lián)系,或者說它是中國傳統(tǒng)禮文化的變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核心在哪里?著名學者錢穆先生認為,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風俗差別很大;盡管各地風俗和方言有多么不同,但是在“禮”這個層面上都是認同的。禮,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行為準則。

禮文化起源于西周,周公認為殷商的滅亡原因在于失德,為了吸取殷商的教訓,周公提出了“明德”的政治綱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性化的制度,后人稱之為“禮制”??鬃臃浅M瞥缰芄?,周公所制的禮,主要體現(xiàn)在典制上,孔子在此基礎上,加進了一套修養(yǎng)性的原則和教化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禮學體系,其精髓體現(xiàn)在儒家經(jīng)典《禮記》里面。

禮是什么?《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在這里,禮的精神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不能改變的真理和道德法則;《禮記》的第一篇《曲禮》開頭就說“毋不敬”,朱熹認為毋不敬是一部《禮記》的綱領,東漢經(jīng)常大師鄭玄在為毋不敬三字作注時指出:禮主于敬。所謂敬,就是一種敬畏,敬畏什么?敬禮(理)也!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反復地思索,就越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這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東方圣人和西方哲人都想到一塊了,儒家所謂的禮,其實就是康德所敬畏的道德法則。怎樣才能成其為禮,《禮記》說:只有“德輝動于內(nèi)”,才能“理發(fā)于外”;你內(nèi)心里樹起了道德,行動上才有合乎理的禮。

中國素為禮儀之邦,國人似乎深諳禮儀之道。如果深入考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圣賢所倡導的禮,在世俗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早已發(fā)生了變異。秦漢以降,官場上一直流傳大臣孝敬皇帝、下級孝敬上司的禮數(shù)。發(fā)展到清代,衍生出的禮數(shù)更是名目繁多,令人應接不暇。比如說,夏天炎熱,下級官員送禮物,孝敬上司防暑降溫,叫做冰敬;冬天寒冷,下級官員送禮物,孝敬上司防寒保暖,叫做炭敬;逢年過節(jié),給上司送禮物,叫做年敬和節(jié)敬;遇到上司家里有喜慶(生日、嫁娶或生孩子),給上司送禮物,叫喜敬;給上司男女家眷送禮物,叫文敬或妝敬;外地官員進京述職請訓,見面也好,離別也好,都得向上司送禮物,美其名曰門敬或別敬。這個敬,那個敬,說白了,就是花銀子孝敬上司。送禮的官員是不會掏自己腰包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送禮花銷最終靠收刮百姓埋單。很明顯,這種用銀子孝敬的禮數(shù),只是借禮敬之名,而行賄賂之實,徹底違背了禮的初衷和禮的精神。

任何人都生長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所有文化傳統(tǒng)對我們的生活和行為都可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正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所說:“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今社會和官場上流行的“紅包文化”,就是中國古代“送禮習俗”的傳承和發(fā)展。人們之所以熱衷于贈送和收受紅包,就是因為這種行為被賦予了禮的文化內(nèi)涵,送紅包被等同于送禮,收紅包被等同于收禮。禮尚往來,人之常情,于是“紅包”披上禮和人情的外表廣泛流行起來,被人們的文化心理所認同。

在正常人際交往中,送禮沒有功利目的,只是借助禮物表達親情、友情和尊老愛幼等美好情感。仔細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如今流行的紅包文化,并不是合乎禮義的禮尚往來,而是一種帶有濃厚功利色彩的行為方式。禮者,理也;禮是人之常情,做人哪能不講禮,而且禮尚往來。有了“禮”字名號,你可以堂而皇之送,我可以心安理得收。在這種背景下,善于按紅包規(guī)則操作者,被看作是通人情講禮儀,可以如魚得水混得好;如果不按紅包規(guī)則行事甚至反對它,則往往被人譏笑為迂腐呆板或假正經(jīng),可能面臨種種障礙,在單位難以過得開心。許多單位用公款“送禮”,認為這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各方面關系,有利于辦事方便,似乎理所當然;大家都這么想,公款“送禮”就更加理直氣壯。

孩子即將出生的時候,為了讓他(她)順利來到世間,家長要考慮給婦科醫(yī)生送不送紅包;到孩子上幼兒園了,為了得到精心照料,家長要考慮給阿姨送不送紅包;到孩子上小學中學的時候,為了接受優(yōu)質(zhì)教育取得更好成績,家長要考慮給老師送不送紅包;到孩子大學畢業(yè)了,為了找到令人滿意的工作,家長還得考慮要不要送紅包。長大成人了,我們在單位里工作,很多的時候不得不面對“潛規(guī)則”,入黨提干、升官晉級、調(diào)資調(diào)動等涉及個人前途和命運的大事,往往要考慮送不送紅包,上司家里辦紅白喜事,或者他本人或家屬有些大病小恙,也得要考慮送不送紅包。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更是紅包文化盛行的季節(jié),有鑒于此,各級紀檢和監(jiān)察部門每到年關,總要發(fā)布禁止收受和贈送紅包的文件。任憑文件怎么禁止,許多單位依舊樂于用公款送紅包,許多人依舊坦然笑納。

哎,紅包文化已徹底浸透我們的心靈,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想要消除或擯棄紅包文化,必須進行現(xiàn)代啟蒙教育,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的公民意識培育現(xiàn)代公民,使我們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狀態(tài),人人依照規(guī)則行事,而不是受“潛規(guī)則”支配,這樣紅包文化才能淡淡淡出,或者退出歷史舞臺。當然,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當權者對于紅包文化感情深厚,他們沉湎于其中,是不甘放棄的。 

本文關鍵詞: 陳良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