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鑒定在中國剛剛起步
沈陽曾有一個官司,一個人6年前花了81萬元買了7張名畫,包括齊白石、任伯年、林風眠、潘天壽、劉海粟的。這個人買畫以后去鑒定,結果是假的。之前畫店有承諾,這些畫若是假的,照價賠償。但是鑒定為假的后,畫店不賠償了。于是,這個人就把畫店告到法院,法院取證卻成了難題。因為這些畫有的藝術鑒定機構鑒定結果是真的,有的鑒定結果是贗品。結果畫店提出反訴,鑒定機構的結果不能作為證據。最后,經過和兩家商量,同意讓鄭州一家司法局批準成立的鑒定機構來鑒定,其鑒定結果在法律上是認可的。
當前,北京的書畫鑒定中心并不是經過司法局正式批準成立的,甚至有一些機構還沒有在司法部門備案,其做出來的書畫鑒定結論是不能作為打官司取證用的。司法部門的鑒定中心經常鑒定什么呢?鑒定血跡、筆記、腳印等,并可以作為證據。但鑒定字畫的,在我們國家才剛剛興起。
這件事情就提醒我們收藏書畫的時候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點,我認為這個官司雖然打六年才有結果,但案情并不復雜,就是一個消費者維權的問題。它復雜在哪里?誰來斷定這個書畫的真假?假如買一件衣服,有了瑕疵或是冒牌貨,可能消費者去吆喝吆喝,賣主也就退貨賠償了。但是,書畫作品一般價值很高,像81萬元貨款,無論對于畫店還是耗費六年打官司的消費者而言,都是一種損耗。所以說,我們終于有了可以在法律上作為證據的書畫鑒定結果,上述這個案例還是很有意義的。
實際上,書畫鑒定并不是很難,尤其對于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來說。象我們搞幾十年書畫鑒定的,一個人大老遠拿幅畫過來讓我們鑒定,不打開,我就可以鑒定為假的。為什么?書畫造假也產業(yè)化。我們去天津、河南、廣西等,看到了專門造假的辦法,比如蟲子刻眼兒,把畫放在那里故意招一些蟲子刻眼。我們發(fā)現,招蟲子刻的眼非常有規(guī)律,只要稍一辨認,真假即可知。可以看畫的風格,大致上都能看出真假來。我們還可以通過化驗分析出紙的年代來辨真假。最近我參加了一個拍賣會,拍賣成交額4億多元的一幅據說是黃庭堅的畫,仍有一些爭論,一些專家說其字不像黃庭堅寫的,他不是這個風格。鑒定界這個爭論是允許的,但是無關大礙。實際上那幅畫的紙就是宋朝的,墨和印有900年歷史,肯定是那個年代的。這么多年既然保存這么好,又有它的唯一性,這就足以證明它的價值所在了,所以說拍賣4億元并不貴。
第二點,在我國歷史上,書畫行業(yè)從來就沒有保賣不保真的所謂行規(guī)。有的人花巨資買了假畫,認為是自己眼力不行,白吃虧。這是不對的,不要這樣去認為。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你在買的時候就要較真兒,除非你自己本身就想買假的?,F在流行這么一句話,說中國畫兒就是師傅帶徒弟,徒弟從小就學師傅,后來徒弟畫的畫寫上師傅名字就賣。有這個事沒有?有,歷史上確實很多是這樣做的。但是你作為買家,愿意買徒弟的可以,愿意買師傅的畫也可以,互相之間要說清楚。買賣應該公平,除非他欺騙你,你又看不出來。特別是一些百年老店,真假是很明確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