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段矛盾與府院沖突(3)
2011-10-07 14:36
webmaster
我要評論
字號:
先是四五個月以前,許世英忽向段前請派我為京漢局局長。因當是時我正在國務院任秘書,我表示不愿就,與許同在段前交涉。許謂:“屈汝為局長,為我作耳目也?!倍嗡靹裎視壕?,為許幫忙。至租車之議垂成,王家儉、姜可欽、盛文頤三局長,以合同見示,且約聯名。我立時卻之,且告以租價驚人,須知車非路軌何能運輸一切費用在內,故每日定為四元;且各局互調,報銷歸部無分彼此。商人只有一車,何能引此例為比較。外議沸騰,囑其謹慎行事。我即夕以此事始末告之于段,段謂許雋人何言?我答尚未往見。段曰速去速去。我到許宅,謂許已四處尋我。因彼已得王家儉報告,我推卻簽此合同。于是許垂詢及對此事意見。我乃以此事決不可辦之理由告之,且告以禍在目前。我聞徐樹錚己將王隘煒通同舞弊之確據,日內必定在檢察廳起訴,并告其金、鮑等人新組織之公司,虛有其表,被原系德商買加大戰(zhàn)后失業(yè),故冒險作此勾當。許謂此等內容我均不知,即夕派參事雷中夏、路政司司長曾鯤化查辦。雷秘告王隘煒即夕潛逃。次長既逃,遂將王家儉、姜可欽、盛文頤等正副局長送法庭辦理。許一面對黎、段自請?zhí)幏?,求去。經黎、段挽留,此事始告終了。徐樹錚去職之后,在府院之間,陶引起此一段風波也。
黎段失和主要原因
黎就職后,以黎段素日交情,又兼以此次擁戴繼任大總統(tǒng),宜可欣合無間。蓋黎入居東廠胡同榮祿舊邸,系洪憲之賜第,黎以武義親王之身份入居,與領銜勸進等等行辦,當時非不可加以挑剔。而段為顧全大局,在所不計故就職之初,意見甚融。后以黎之左右,如金永炎、哈漢章、黎謝、丁佛言等,所謂四大金剛是也,從中挑撥作梗,徐樹錚任國務院秘書長不但不從中拉攏,常以小事屢次與府員沖突。
對德宣戰(zhàn)為黎段失和主要原因。蓋段祺瑞雖早歲留學德國,卻無盲目崇拜之意,另一方面得梁啟超文字上、口頭上之力不少,因梁曾有文字條陳說明外交關系與德國當時形勢故段主張對德宣戰(zhàn)最力。經兩院開會通過對德斷絕邦交,國務院即組織國際政務評議會。除總理與外交總長為正副會長外并函聘王士珍“陸征祥、熊希齡、梁啟超、孫寶琦、汪精衛(wèi).汪大樊、張圖淦等為評議員。關于處理德僑與對協約國應提條件。招募華工.供給物資、改正關稅、巴黎經濟同盟以及將來在議和大會上應提出各項問題,均在討論之列。繼而德國公使辛慈出境,我國駐德公使顏惠慶回國,收回德國租界及津浦北段租權,停付德國賠款,處理德僑德商等,次第旅行。突接荷蘭公使照會以絕交與宣戰(zhàn)不同,不能適用待遇敵人條例,又稱己受德國委托代管在華利益。事勢因此紫抵不免棘手。而協約國勸誘參戰(zhàn)者紛至杏淑且美國、日本此時已先后加入戰(zhàn)團。段以德國雖強,寡不敵眾,料其必敗,且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參加,日本對于山東青島勢必染指掠奪;又以我國駐外各使,電告協約國對條約修改、緩付賠款等均允許商辦;而荷蘭交涉又如此緊張,促使段對德宣戰(zhàn)主張,更為堅決。
若黎元洪在袁世凱帝制時代之態(tài)度,在段以為極易就范。不意黎性暗弱,感于丁佛言等中立之說;且認為斷交已屬好大喜功之舉,參戰(zhàn)則更力危險。適此時國民黨議員又得其黨內指示,極欲借端倒段,蓋欲先倒段再議外交,簡而言之,即不欲段在外交政策上成功提高其威望也。尤可憾者,黎陷弱無能為其左右所利用,另一方面黎又以議員為后盾。而在段以為對德斷交時,通過甚容易,對議員疏通亦未周密布置。當黎氏不得已以參戰(zhàn)案交議會時,人雜言龐,議員對參戰(zhàn)案相持不決時,段方在議院中,此時適有不達事理之傅良佐末得段氏同意,糾合公民團擾亂議院。
責任編輯:采編二部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