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自由觀念的分析和批判的過程中,康有為同時也奢談什么“自由”在中國固已有之,且已行之二千多年,然而在目前還是先少談點為好等等,這完全是理論上的混淆和認識上的錯誤。但是,他根據(jù)歐美各國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對鼓吹抽象“自由”觀念的批判,對不存在任何“無限之自由”的分析,其認識水平在當時來講,是遠過于那些自以為最了解歐美的“全法歐美”派的。即使在今天,康有為的某些批判和分析,也還值得那些在自由觀念上存在著這樣那樣模糊想法的人們?nèi)プx一讀。
與反對“全法歐美”的同時,康有為竭力推崇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孔孟學說,提出了保存和發(fā)揚“國魂”的問題。他認為,“人失魂乎,非狂則死;國失魂乎,非狂則亡”,所以“亡莫大于國魂亡,而國亡次之”。什么是“國魂”呢?從定義上來講,康有為認為是指:“凡為國者,必有以自立也,其自立之道,自其政治教化風俗,深入其人民之心,化成其神思,融洽其肌膚,冶其群俗,久而固結(jié),習而相忘,謂之國魂。”從特定內(nèi)容上來講,康有為則明確地說:“夫所謂中國之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康有為把中國的“國魂”斷言為“孔子之教”,充分地反映了他思想上的保守和局限,實在不敢茍同。然而,他提出保存和發(fā)揚“國魂”的問題則不是毫無意義的,它實際上包含著保存和發(fā)揚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問題。就這方面說,康有為的某些論述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康有為在游歷各國時,看到各國對于本國歷史名跡古器的保護,甚有感觸,為此他寫了一篇專文來論述保護歷史名跡古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說:“夫一國之圖書寶器,足以啟發(fā)國人之聰明,感動國人之心志”。而中國“數(shù)千年之精華,可以興起后人之志,可以觀感后人之美,可以著耀中國之文明,而發(fā)揚光美之。”他嚴厲批評那種徒知眼前一時一己之用,而去破壞千年歷史名跡古器的愚蠢無知行為。他說,那些歷史名跡古器,雖然有些只是空室敗墻,但它能“令游人徘徊焉,躑躅焉,感動焉,興起焉”,“此所謂無用之用也”。他認為,這樣的“無用之用”“其用更大也”??涤袨殛P(guān)于歷史文物對人民的教育作用的論述,是有一定的見解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